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噦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ㄎㄡˇ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yuēhu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ē
解釋:
[動]
1.因胃氣不順而打嗝。《說文解字.口部》:「噦,氣啎也。」《黃帝素問靈樞經.卷六.脹論》:「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2.乾嘔,嘔吐時只有聲音而沒有吐出東西。明.張自烈《正字通.口部》:「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明.劉基《郁離子.牧豭》:「客踸不能立,俯而噦,伏而不敢仰視。」
注音:
漢語拼音: huì
解釋:
[形]
噦噦:聲音輕緩有節奏。《詩經.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鸞聲噦噦。」唐.王維〈送李睢陽〉詩:「鸞聲噦噦魯侯旂,明年上計朝京師。」
[擬]
噦噦:形容鳥的叫聲。明.朱鼎《玉鏡臺記》第八齣:「噦噦兮桐岡之鳳,關關焉河上之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ㄩㄝ

1. 胃氣啎逆不順而打嗝。《說文解字.口部》:「噦,氣啎也。」晉.潘岳〈笙賦〉:「援鳴笙而將吹,先嗢噦以理氣。」唐.劉言史〈苦婦詞〉:「氣噦不發聲,背頭血涓涓。」《黃帝素問靈樞經.卷六.脹論》:「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2. 嘔吐。或有嘔吐物,或僅有嘔聲。《正字通.口部》:「噦,《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太平廣記.卷二○○.姚巖傑》:「巖傑遽飲酒一器,凭欄嘔噦。」明.劉基《郁離子.牧豭》:「客踸不能立,俯而噦,伏而不敢仰視。」《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爬起來,坐在被窩中,垂著頭,只管打乾噦。」《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坐在船上,忽然一時頭暈上來,兩眼昏花,口裡作惡心,噦出許多清痰來。」

3. 發出唾聲,表示鄙夷或憤怒。《金瓶梅詞話》第二回:「被婦人噦在臉上道:『呸!濁東西!你是個男子漢,自不做主,卻聽別人調遣!』」《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晁大舍望著晁鳳噦了一口氣道:『現世報!杭杭子的腔兒,你怕這一百兩銀子扎手麼?』」

㈡ㄏㄨㄟˋ

「噦噦」:

⑴ 聲音徐緩有節奏。《詩經.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鸞聲噦噦。」隋.許善心〈奉和冬至乾陽殿受朝應詔詩〉:「森森羅陛衛,噦噦鏘璁珩。」唐.王維〈送李雎陽〉詩:「鸞聲噦噦魯侯旂,明年上計朝京師。」

⑵ 寬廣明亮。《詩經.小雅.斯干》:「殖殖其庭,有覺其楹。噲噲其正,噦噦其冥。」漢.鄭玄.箋:「噦噦,猶煟煟也。……言居之晝日則快快然,夜則煟煟然,皆寬明之貌。」

⑶ 鳥鳴聲。宋.歐陽修〈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雲煙一翱翔,羽翮一摧鎩。安得相從遊,終日鳴噦噦。」明.朱鼎《玉鏡臺記》第八齣:「噦噦兮桐岡之鳳,關關焉河上之鳩。」

注音: ㈠ㄩㄝ ㈡ㄏ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