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仁禮存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仁禮存心」出於〔孟子.離婁下〕;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忠口』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要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孟子首先指明君子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夠時時要求自己不忘仁道和禮法,把這二者永遠保留在心中,絲毫不敢懈怠。一個心存仁道的人,一定能愛護別人;一個恪守禮法的人,一定能敬重別人。人與人之間要能和諧相處,就要常常存著愛人和敬人之心,以這種心待人,自然能得到別人相同的對待。因此,能真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愛他;能誠意敬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敬重他,這是一定的道理。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君子所遇到的人,也不一定都如嚮斯應;雖然自己愛人敬人,卻有人以強橫、暴虐、無理的表現來對待,此時君子一定要先反省自己是否合乎仁道,合乎禮法。確定自己的行事都合符節之後,如果對方的態度依舊,君子就要再自我反省;自己表現的是否真誠。確定自己已是真誠待人之後,如果對方還是不變,這時候就可以說:「對方只是個不講道理的人罷了!像這種人,與禽獸有什麼差別呢,人對於禽獸有什麼好責備的呢!」如果可以經常如此反覆自省、反求諸己,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個「仁禮存心」的君子!
  事實上,「仁禮存心」只是君子的基本修持功夫;如果還能進而學作聖人,以一己的德澤被及後代眾生,那麼德行就能更上層樓。因此,孟子又提出「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作為總結;是說一個以仁禮存心、光明坦蕩的君子,一生以蹈仁行禮為職志,沒有什麼禍患可以阻撓他修德前進的決心,只有時時憂愁自己的德行不如虞舜,無法造福人民,因此終其一生戰戰兢兢、修德自省,希望自己能像虞舜一樣,可以流傳後世,為天下樹立良好的楷模,這是一個仁禮存心的修德君子胸懷天下、心懷眾生所當有的。至於有人以橫逆待我,乃是小事,根本不會擾亂君子的存心,也就不會在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仁禮存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