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伯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rǎn bó niú |
解釋:
人名。(西元前554~?)名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人。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名列孔門德行科。不幸染惡疾。將死時,孔子自窗牖握其手,感嘆的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冉伯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冉伯牛名耕,或曰名犁,字伯牛,魯人,孔門弟子,少孔子七歲。伯牛與顏子等同列十哲「德行」之科。〔孟子.公孫丑篇〕載:「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從祀名賢傳〕載:「冉伯牛以德行稱,……孔子為司寇,以(冉伯牛)為中都宰,嘗從厄於陳蔡之間,彈詠不輟,設教於洛,樂道不仕。」 〔孟子.公孫丑篇〕又載:「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伯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這裡所說的具體而微,是認定其具有聖人全體之德行,僅規模尚未達聖人之境界。〔論語〕中記載其言行較少,或因有疾早卒的原故。 〔白虎通德論〕中指出:「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惡疾。」〔淮南子〕亦說:「子夏失明,伯牛為厲。」朱熹解釋厲,就是癩,為一種皮膚病。 〔論語.雍也篇〕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危言正行,極為賢德,而患此惡疾,孔子哀痛之餘,而有「命矣夫」之感嘆。王船山在〔四書訓義〕中說:「由夫子之言,則伯牛之賢可知,而君子之言命者方可見矣。人盡而後歸之天,性盡而後安之命。自非伯牛,則疾病凶折之至,方當以之自省,而豈可徒諉之命哉!修身以俟命,身之不修而俟命,自棄而已矣。」王船山的話,對後人很有警惕作用,必賢如伯牛,而後始可受孔子「命矣夫」之嘆。如一般平常人,不能修己之身,盡己之性,動輒興「天乎」、「命也」之嘆,則是怨尤而已,自棄而已,所以平常人碰到疾病災難時,要自己反省,不要怨天尤人,諉之命數。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冉伯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