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展望:教育評論季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spects: Quarterly Review of Education]
作者: 陳春蓮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展望:教育評論季刊〕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於一九六九年以季刊的形式,創刊發行。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界定的主要趨向、目標與發展優先順序,不唯成為該刊的參考架構,更其獲得世界各國教育專業人員與機構源源不絕的稿源與第一手資料。
  〔展望:教育評論〕所持的編輯目的有二:一主旨在打破教育被學科或單一分析型態割離的片斷局面,對教育問題提出一個整體統觀的進路,希望藉由廣闊觀點與經驗之提供,促進教育的革新與進步。二在於介紹國際間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包括試著自國際向度對全世界的教育現況作一綜合呈現,預測未來的發展,進而對其與國家結構之整合提出建議。除建立世界教育的圖像,也希望描繪出各國的教育輪廓。而國際間與各國本身的彼此增益,乃是〔展望:教育評論〕對建立自由選擇、自由進行的世界對話與新合作哲學的貢獻。
  做為涵括所有教育問題、革新的評論,〔展望:教育評論〕的政策是登載不同意識型態與文化背景的專家所撰述的論文,並對其在專業領域裡的意見表達給予完全的自由。這項政策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其使得該刊得以盡可能地反應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思想與經驗;其二則是提供所有的教育思想者與實務工作者一個公開的論壇,使其所構築的世界性教育場景,能在不同取向與關懷的背景上,繼續邁向整合之境,而不至流於片斷或單方面。
  〔展望:教育評論〕發刊的對象,是關心國際間、國家或地方層級教育議題的專業人員。它不僅相信教育是促進人類活動重要改變的原動力,也相信教育學門漸趨成熟獨立;且應體認到教育不獨需與科學保持有機聯繫,也密切地關聯著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事務。確切而言,〔展望:教育評論〕定位的讀者群為:教育擴充與變革的決策者、國家教育計畫者、肩負課程與教學使命者、改革機構與合作方案的負責人、教育研究者、希望充實專業知能並拓展視野的教師,以及正接受師資培育者。
  〔展望:教育評論〕的內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觀點與論戰」,旨在邀請具有教育學術聲望者,針對某一範疇,闡明其主要問題或描述近來的重要突破與成就。觀點的自由交換、激烈而具啟發性的批判、鼓勵對已為人接受的理論實踐等就各方面提出有力的分析、質疑與挑戰。第二部分稱為「開放檔案」,包括對理論、各國依某種教育經驗所進行的個案研究,或普遍受到注意的教育議題……等進行評論,旨在綜合各國為澄清、解決某些世界性教育問題上所做的實際努力。第三部分是「潮流與案例」,目的在於指陳某些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教育潮流,或描述其具體成就,以做為具有相似或相關需求國家的借鏡。第四部分是「書評」,藉由對個人或團體著作的評述,介紹精選的教育著作。
  作為一分國際性的刊物,〔展望:教育評論〕呈現世界各國教育的成就與問題,不僅是各國教育發展上彼此切磋、相互詰問的園地,同時也為世界性教育問題的解決之道,提供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展望:教育評論季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