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夔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í
解釋:
  1. 一種傳說中的怪獸。外形像龍,僅有一足。
    【例】夔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í
解釋:
[名]
1.一種傳說中的怪獸。外形像龍,僅有一足。見《山海經.大荒東經》。《莊子.達生》:「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文選.張衡.東京賦》:「殘夔魖與罔像。」三國吳.薛綜.注:「夔,木石之怪,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見則其邑大旱。」
2.人名。堯、舜時的樂官。《書經.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漢.鄭玄.注:「夔,舜時典樂者也。」
3.國名。周代時所建,後為楚所滅。故址在今大陸地區湖北省秭歸縣東。也稱為「隗國」、「歸國」。
4.地名。唐武德二年改信州為夔州,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四川省奉節縣。宋代改為路,明初改為府,轄境在今大陸地區四川、湖北省一帶。
5.姓。周代楚君熊摯自棄於夔,其後子孫以地為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ei
作者: 蔣嘯琴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亦名后夔。相傳為舜(西元前2233)的樂官,主管樂舞,執掌樂教。舜授以「典樂」,又曰古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又創作「大韶樂」,春秋(西元前770∼西元前476)時,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在齊觀賞此樂舞後,三月不知肉味,並稱讚它是「盡善盡美矣」。
參照:
《左傳》、《尚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傳說中之怪獸。《說文解字.夊部》:「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山海經.大荒東經》:「東北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莊子.達生》:「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

2.人名。堯、舜時之樂官。《書經.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漢.鄭玄.注:「夔,舜時典樂者也。」

3.古國名。周代時所建,後為楚所滅。故址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晉.杜預.注:「夔,楚同姓國。」或稱為「隗國」、「歸國」。

4.地名。唐武德二年改信州為夔州,故城在今中國大陸四川省奉節縣。宋代改為路,明初改為府,轄境在今四川、湖北省一帶。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詩:「弔影夔州僻,回腸杜曲煎。」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辯證》:「楚辭〈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

5.姓。周代楚君熊摯自棄於夔,其後子孫以地為氏。

注音: ㄎㄨ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