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老年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sychology of Aging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老年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的一支,專指對老年期的心理狀況之研究。其重點在探究老年期之個人在情緒、人格、認知、知覺、行為如何改變,與此等改變對於個人功能及社會交往的影響。
  早期明確指出老年心理狀況者為高爾頓(Francis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後半期已述及老年的行為與能力。至二十世紀初期霍爾(G.S. Hall, 1844~1924)系統的描述生命各期的心理狀況,認為當時有關老年心理的資料膚淺且有錯誤,尤其對老年心理狀況是回復至兒童期的觀點,特予否認。二次世界大戰後,卡爾曼(F.J. Kallmann)等,以為「發生」對晚年的影響有持續性,並以同卵雙生子在六十五歲時與同年人比較,前者到晚年時,智力與死亡原因仍有許多相似處,故而晚年的變化,與前者的各種狀況有關。
  從生命幅度的差異方面看,老年期與兒童期相同,因社會與生物性因素造成差別;但每個生命階段各自有其動力品質,老年期也有其生命速率與韻律,從前者的成就轉變為退縮,退休後活動量自然減少,這種情形雖然尚未成為典型,卻顯示由負責任而轉向悠閒,即是老年人進入能量漸減、體力漸衰,失去在社會中活躍的形象。其中仍然精力充沛者,有賴於神經系統的狀況,而神經系統又影響身體狀況;因為行為和生活功能,都以神經系統為中樞機構。
  從老年期的行為看,多數假定是老年期表現出行動遲緩且感覺遲鈍的現象。這種現象一則是因神經細胞衰減之故,神經系統的功能衰退,致中樞神經活力減低,而使神經鍵的傳達作用遲緩;一則是連帶影響感覺作用,以致視力變弱,聽力減低,知覺作用隨之失去靈活度,馴至表現反應遲緩,甚至反應錯誤。但賞驗中對飛行員的觀察,卻無此等現象,遂成為另一種事實。但基於中樞神經影響行動的假定,行動遲緩和反應遲鈍現象,也不是老年所獨有的現象,大腦損傷、智力較低,和若干精神性病患,同樣有類似現象。
  從傳達訊息的狀況看,老年期對複雜的刺激反應較慢,或者對同時發生的刺激,只擇一反應;但也會完全錯誤;甚至對多數刺激全無反應。此種現象,以研究訊息論者看來,似乎是年齡因素所造成;又在某些狀況中,老年人雖已接受到訊息,卻有意的不作反應,故而尚無這方面的定論。
  對老年期智力變化的狀況,據基爾福(J.P. Guilford)一九六九年的觀察,發現老年人有增加的現象,如以智力測驗分數為據,字彙意義增加,顯示有心人因經驗增加而增加了識字能力;同時所知資料的數量也明顯的增加;但在轉譯,如將符號轉換為文字或數字方面,速度顯然降低,代表老年期有貯積多數資料的能力,卻缺乏迅速操作的機械力。
  晚近對老年期的研究,已轉向心理狀況方面:如老年人對本身年齡的觀點,對生活方式改變的適應性,並且提出建議,在退休之前,預作心理準備,計畫退休後的生活及可能參加的活動等;醫療衛生保健等方面,也逐漸受到社會的注意。
  今後研究的趨勢,將側重老年期的心理健康,以提高老年人本身的適應力,降低依賴與失能的發生次數。社會方面,如何改變對老年期的歧視,也是應該努力的方向;而到老年最後陷入醫藥與護持階段時,如何能得到必須的醫護服務,更是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老年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