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音調心理學 - 教育百科
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ne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調和心理狀況密切相連,〔禮記.樂記篇〕中曾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即是說聲音是情感的一種表現。情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聲音足以表達情感的類別;所以在〔尚書.舜典〕中已經記載用聲音做為教化人民的工具,其中所說的聲音是按音樂的節奏組合而成的聲樂,即是後來的詩歌,歌詞則是目前存在的〔詩經〕。〔樂記〕中另有一段話說:「樂者,心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篼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動。」其中列舉由各種情感而成的各別的聲音:噍殺是聲嘶力盡的意思;嘽緩是舒緩的意思;發散意為綿綿不斷;粗厲字義很明顯;直廉指莊嚴而有分際;和柔字義也很明白。就從這些記載,已可看出,西元前二、三千年,我國古人已對音調以至音樂心理學有很透徹的了解,可惜古籍〔樂經〕失傳,否則可能會見到相當詳盡的文字資料,縱然沒有音調心理學這個名稱,卻會有實質的內容。
  音調心理學這個名稱,在西方首見於司坦普(C. Stumpf, 1848~1946)於一八八三年出版的[音調心理學](Tonpsychologie),其中論及音樂的諧和音與不諧和音;可以結合的為諧和音,結合量越大,音越諧和;音之諧和與否,可以由一個單音辨別,以不諧和音最為明顯。
  在司坦普的書出版之前,賀姆和茲(H.von Helmholtz, 1821~1894)已經發表過〔聲覺為音樂論的生理基礎〕(On the Sensations a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Music, 1854/1870)。二十世紀後研究者漸多,其中最著者為席紹爾(C. E. Seashare, 1866~1946),先於一九三○年發表〔音樂才能衡量〕(Measures of Musical Talents);繼於一九三八年出版〔音樂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usic),對音樂才能的論述、發現和測量極有貢獻。
  從聲音成樂方面而論,在生理方面,聲波有多種特質,如:頻率(每秒週期數)、強度(對耳朵的壓力)、性質(聲波形狀)和長度。在心理方面,以基音高低而定對頻率的反應,並區分聲音的強弱高低;對心理狀況的連接,以音樂演奏或聆聽時出現的情感或情緒反應為研究目標,而且可從生理變化、如心跳、血壓、呼吸等衡量,也可由關係人的描述,如悲、喜、哀、樂等的感受而判斷聲或樂對心理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音調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