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管子教育思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管仲名夷吾,春秋齊潁上人;曾為齊相,開創了春秋五霸的局面,而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
  管仲的治國政策強調民生為體,法治為用;管仲所主張的任法,是要使人民衣食足,能安居樂業,乃是解決民生問題的辦法。他在〔治國篇〕中指出:「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必倉廩實衣食足後,再立之以法,則國家必臻富強。管仲在〔任法篇〕中強調:「法者,民之父母也。」又說:「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聖君之實用也。」可以概見其以法治國的理念。
  管仲很重視教育,他在〔牧民篇〕中指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但要使人民知禮義、明廉恥,必先使人民足衣足食,所以他在〔侈靡篇〕中又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由於道德與人民的生計息息相關。其次,他主張人民要從職業上畫分區域,以利實施教育,他在〔小匡篇〕中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砥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故聖王之處士必於問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少而習焉,其心安焉,是以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是故士之子常為士,……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商之子常為商。」管仲以為四民各安其業,各習其事,則國安而民治,這在古代農業社會有其可行性。
  此外,他在〔兵法篇〕中主張富國彊兵應實施軍國民教育。他說:「作內政而寓軍令焉,……內教既成,令不得遷徙。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想見,足以相識,驩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這是他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管仲的思想在當時產生很大的影響,如孟子主張制民之產,使足衣足食,荀子重禮法,李悝務盡地力,直接間接都與管子學說有關;至於對其後法家商鞅、韓非等的影響,尤為深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管子教育思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