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青年學級振興法](日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思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九四七年日本開始實施「六三三學制」後,廢除了戰前的「青年學校」制度,使得一些需要半工半讀的青年學子失去了求學的機會。為此日本青年乃在日本各地發動要求政府提供學習場所的運動,於是輿論界逐漸形成應該協助的共識,而且認為政府應出面指導並給予經費的補助。在這種輿論下,山形縣首先於一九四八年在縣內開始設立「青年學級」(即為青年人讀的班級),供青年學子就讀。
  一九五一年文部省也在社會教育局中,設置青年學級研究會,研究在[社會教育法]中規範的可能性。不過與此同時,日本青年團協議會對於是否制定法律已有兩極的看法。但在一九五三年八月,日本議會仍順利通過[青年學級振興法]。
  該法首先強調:本法基於[社會教育法]的精神,訂定有關青年學級的開設及運作事項(第一條);所謂「青年學級」是「對於從事工作或想從事工作的青年,使學得實際生活所必須的職業技術,或有關處理家事的知識及技能,並使提升一般的教養為目的」(第二條);而青年學級是應由「市町村設立的事項」,「若在同一市町村中,設有戶籍的青年人超過十五人以上,可對該地的市町村教育委員會要求設立青年學級」,市町村政府必須提供青年學級,使給予學習的機會,其場所可設在公民館或學校中。開設這種班級以後,應即向上級的教育委員會及文部大臣提出報告。至於所需經費,三分之一可由國庫補助,惟其條件則需具備:(1)學生在三十人以上;(2)開設期間超過一年以上;(3)學習時間數一年超過一百小時以上;(4)學習是連續性的;(5)有青年學級主事負責;(6)有講師三名以上。
  日本青年學級和我國成人教育班等社會教育設施相類似,不過日本的這種青年學級,有其歷史淵源,係承續戰前的青年學校而來,戰後並使其法制化,並可由國庫補助三分之一的經費。
  日本實施[青年學級振興法]後,曾有一段時間班級數直線上升,至一九五五年達到一萬七千六百班,學生數達一百零九萬二千名之多。可見有很多在工作中的青年人仍想要求學。不過從一九六五年以後開始減少,至一九七八年只剩一千個班級,這和經濟發展,以及高中升學率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關。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應該對此法加以檢討,不過大部分的學者及行政人員仍認為,只要仍有人想求學,則此法仍有存在之必要,不可輕言廢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青年學級振興法](日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