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攘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ㄆㄞˊㄔㄨˊㄎㄤˋㄐㄩˋㄖㄨˊ:「ㄋㄟˋㄖㄤˊㄨㄞˋ」、「ㄗㄨㄣㄨㄤˊㄖㄤˊㄧˊ」、「ㄖㄤˊㄔㄨˊㄐㄧㄢㄒㄩㄥ」。
  2. ㄖㄠˇㄌㄨㄢˋㄈㄣㄌㄨㄢˋㄖㄨˊ:「ㄒㄧㄒㄧㄖㄤˊㄖㄤˊ」、「ㄒㄧㄌㄞˊㄖㄤˊㄨㄤˇ」、「ㄈㄣㄩㄣˊㄖㄠˇㄖ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g
解釋:
  1. 排除、抗拒。
    【例】攘除奸凶
  2. 偷竊。
    【例】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論語.子路》)
  3. 擾亂。
    【例】紛紜擾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ǎng
解釋:
[動]
擾亂。《淮南子.兵略》:「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漢書.卷四○.張良等傳.贊曰》:「陳平之志,見於社下,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於漢,而為謀臣。」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g
解釋:
[動]
1.排斥、排擠。《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楚辭.東方朔.七諫.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2.捋。指捲袖露出手臂的動作。《孟子.盡心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文選.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3.竊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4.侵奪。《莊子.漁父》:「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漢書.卷六四.嚴助傳》:「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朕甚懼焉。」
5.祭祀神祇以除不祥。《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ㄖㄤˊ

1. 推拒、排斥、排擠。《說文解字.手部》:「攘,推也。」《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漢.東方朔〈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2. 排除、去除。三國.諸葛亮〈出師表〉:「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晉書.卷七二.列傳.郭璞》:「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

3. 竊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鏡花緣》第七三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竊取陳編,攘為己有。」

4. 侵奪。《莊子.漁父》:「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漢書.卷六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嚴助》:「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朕甚懼焉。」

5. 捲袖露出手臂。《孟子.盡心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6. 祭祀神祇以除不祥。通「禳」。《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荀子.王制》:「相陰陽,占祲兆,鑽龜陳卦,主攘擇五卜,知其吉凶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

㈡ㄖㄤˇ

1. 擾亂。《淮南子.兵略》:「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漢書.卷四○.張陳王周傳.周勃》:「陳平之志,見於社下,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於漢,而為謀臣。」

2. 紛亂。《水滸傳》第三一回:「紛紛攘攘,有做公人出城來各鄉村緝捕。」明.孫仁孺《東郭記》第四四齣:「曲傳東郭非嘲諷,則索把齊人尊捧,君不見盡處熙攘名利中。」

注音: ㈠ㄖㄤˊ ㈡ㄖㄤ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攘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