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期望 - 教育百科
教 | |
師 | |
期 | |
望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eacher Expectation |
作者: | 何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期望」是指教師對學生在品行、能力和成就等方面所抱的希望,以及對其實現這些希望的期待。教師期望可以是對一個班全體學生的期望,也可以是對一個小組的期望,但通常是指對每個學生的期望。 形成教師期望的基礎有三:一是現有的學生的情況;二是學生在課堂上或在與教師接觸中的最初表現;三是教師間有關學生表現的情況的交流。教師期望一旦建立起來,就會以不同形式,有意無意地傳遞給學生,如:表揚、評價、點名回答難度不同的問題、教師注意力、教師對學生行為愛惡的表示、非語言的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要求的不合理差別表現等等諸多形式。 對於教師期望的研究,歷史為期不長,而且大多數研究是屬於課堂活動的觀察,以了解教師與不同成就學生或學生群之相互影響和交互作用。對教師期望的實驗研究目前存有歧見。支持者以為,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行為具有反彈現象,但是觀察研究驗證了教師期望對學生的品行表現和學習成就具有重要意義。懷疑者對實驗研究的實際效果提出質疑。但兩者趨於一致的是:教師期望可能,有時也確實影響到學生的成就,但實際教學中的相關過程要比實驗過程繁複,難解得多。 教育生態學中「學校氣氛」(school climate)理論的研究推動了教師期望的研究,因為教師期望被視為「學校氣氛」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教師期望的理論研究包括:教師期望產生理論、教師期望效果理論、教師對學生持有偏見的期望及這種期望產生原因的研究、課堂中師生間的交流與教師期望的關係的研究。 教師期望產生的理論包括:(1)課堂控制模式:即教師為了加強對課堂管理的控制,避免表揚劣等生,因為他們往往是紀律不良學生,並增加對其缺點的批評;(2)歸因理論模式:即教師和學生都易於將學生成就歸屬於某種原因,而教師的低期望值往往加強劣等生自認的歸屬原因;(3)教師類型模式:即不同類型教師對學生產生不同的期望。現有的研究顯示,雖然教師期望的正面效果並不顯而易見,但對劣等生的消極效果卻是強烈的。 現在,教育學者們大聲疾呼教師期望應建立在以下的信念上:每個學生都有學習能力,每位教師也有能力教會每個學生。今後教師期望的研究方向包括:學生能力和努力兩個相輔相成因素與學生實現教師期望的關聯;其他教師的信念和教學技巧對一個教師所表達的期望的影響;以及學生了解教師期望後與教師的關係和互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期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