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際、連續、特定、時間配置與生命全期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Interdisciplinary, Sequential-Specificity, Times Allocation, Lifespan Model; ISSTALM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際、連續、特定、時間配置與生命全期模式是一種解釋參與教育活動動機的理論架構。此模式原係由美國社會學家史密斯(D.H. Smith)於一九八○年提出,一九八三年學者柯克遜(P.S. Cookson)更將之發展應用於解釋和預測各種社會活動的參與上。此模式的基本假設為人類行為可由個人和環境二者中的一些特性,作某種程度的推估或決定。成人參與行為,是個人的一種自主性行為,由六個社會心理和情境變項交互影響的結果。此六個變項為:(1)外界環境因素:包括社會期待、社會規範、社會結構、文化型態、人口與物質環境特性、政府對教育的投資等;(2)社會背景和社會角色:包括職業地位、組織成員、休閒型態、教育程度、年齡、個人早年學校經驗、個人特殊經驗等;(3)人格和智力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傾向等屬於心理的因素;(4)保留訊息:即個人在學習活動中,所可應用到的資源訊息;(5)態度傾向:包括價值觀念和對學習活動的特殊興趣與態度;(6)情境變項:包括個人對參與學習活動之特定情境的立即認識與定義。其關係如下圖。
  
  上述模式具有三項特點:
  1.科際整合架構:此模式的理論架構結合了生理學、人類學、政治科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學和成人教育學的觀念,並指出彼此間的交互作用關係。
  2.連續性的關係:六個自變項間有因果和連續性的關係。由左至右代表變項與參與行為關聯程度的高低。左邊的相關度較低,右邊較高。
  3.生命全期與時間配置的觀點:此模式考慮到生命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務;且指出成人教育活動的參與對其他社會活動的參與具有意義。成人教育活動同時亦傳遞其他的社會價值觀念。
  歸結而言,ISSTALM模式把過去認為不相關的研究結果加以整合,並對此種說法-即成人教育活動的參與是一般社會參與行為中的一種-進行檢驗,頗具意義。但此一理論相當繁瑣,時至今日仍未有人對柯克遜的模式加以驗證,或對其理論組合加以統計分析,故是否真正經得起考驗,受到相當的懷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際、連續、特定、時間配置與生命全期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