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然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mben
作者: 張巧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儀式。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Malekula)及附近小島上,一種死亡及再生二部曲儀式循環的第一部。在瓦歐島(Vao)杜瑞那別舞(Turei Na-Mbe)後一、二或三年後即舉行然本,儀式以野豬當祭禮,男子成年禮之入會者即以野豬證明自己尋求再生,並得與已逝祖先同在的生命。然本最短完成的時間為五至六年,起初的四年為準備循環禮儀最後要用的牲禮,之後的一或二年為大祭禮主持者隔離期間之用。舞蹈於每年指定的間隔時間舉行,圓形舞威拉(Velal)用於重要禮儀的籌備和結束階段,並發佈消息要尋找合適的石頭作為第一年祭禮之都爾門(dolmen,在幾個直立的石頭上擺一扁平的大岩石為墓碑用):在第三年時介紹都爾門的建造;第五或第六年介紹最後的儀式而結束整個循環禮儀。瓦歐島民表演的威拉每次皆以嚴謹的輪流方式每隔數天表演,在第二年當石頭從海灘被帶到舞蹈場地時,三或四位重要的馬基男人(成年禮之入會者)即表演陶那巴克(Taur Na-Mbak),以蛇動方式從石頭一端擺動跳到另一端。第四年以饗宴和嘿克嘿克雷安(Hek-Hekelean)開始,因然本之最高潮即將來臨,此舞之意為「安頓舞蹈」,即表馬基男人現已完全「安頓」好可準備進行禮儀。全部村落以五到十天的間隔輪流跳舞,在最後的村落表演完後二或三天,由本村表演分布耳舞(Vinbuel),此為一小型舞非屬禮儀舞蹈系列之舞。當大祭禮日期宣布之日,《嘿克嘿克雷安》再次表演,當晚亦有陶那巴克舞通宵表演。直到大祭禮日,加入跳舞的各村賓客皆從黃昏到黎明每晚跳《嘿克嘿克雷安》。在大祭禮的前夕,此通宵舞有時包含婦女的火炬行進舞(Bot-mau)穿插表演,火炬行進舞係代表作為牲禮的獠牙野豬,並以豬的數量決定表演的次數。此舞結束後由陶那巴克再度表演。在大祭禮當日則表演步伐沈重之行進舞蹈(Na-Rel)。自此時至大祭禮後三十天內無任何舞蹈表演。直至成年禮之入會者從隔離返回後表演那連迷宮舞(Na-leng)。那連模仿戲劇亦由鄰村村民輪流表演。同一天夜晚亦有以唱歌跳舞敘述馬基男人功勳的里亭舞(Le-tean)表演。再經一或二年的間隔時間,當馬基男人被哀悼、重生、接受新名字時,威拉介紹最後的禮儀並作結束。在一到二年後由第二部:馬基如接續。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然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