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聖本篤修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nasteries of St. Benedict, MOSB
作者: 金路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主教本篤會是因其會祖聖本篤(St. Benedict)而得名。聖本篤在他獨修的過程中,深深體驗到團體生活的重要,藉著團體的幫助,使修道人軟弱的人性免陷於危險而誤入歧途。會規第一章論修道人的種類中有清楚的表達。
  最初,聖本篤在他修行的地方蘇比亞谷(Subiaco)建立了十二座會院。後來,他為了更大的愛德,離開蘇比亞谷,往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建立會院,從此,修會就逐漸地傳開,由義大利傳至德國,由德國再傳至英國、美國及其他地區。
  今日在中華民國臺灣的本篤男女修會,都是由美國傳入,而美國的這幾座男女會院源自德國。在美國早期的移民中很多來自德國,為了照顧這些德國的天主教徒,教會當局要求德國傳教士到美國來協助他們。首先來的是本篤會男會士,後來他們感到需要有修女來照顧女信徒,因此請求德國南部巴伐利亞(Bavaria)的Eichstätt的修女院給予援助。修女們首先到美國賓州,後又分出部分修女往明尼蘇達州。臺灣的本篤女修會是源於明州的本篤女修會。至於臺灣的兩個本篤男修會-臺北泰山的尚義院來自賓州的聖文生總會院(St. Vincent Archabbey);嘉義的本篤會則來自伊利諾州的聖普羅柯皮斯修院(St. Procopius Abbey)。
  聖本篤給他弟子們的教導是在團體內單一尋求天主,傳揚福音光榮天主。修道的生活是靠自己的雙手而自足。會士每日的時程安排,要使祈禱、工作及閱讀有均衡的發展。要求會士們生活簡樸,全心投入,默默耕耘。
  本篤會是早期中古時代唯一創辦學校、負起教育兒童及青少年讀書識字的教會組織。同時,他們在幽靜的環境中,每日除了靈修祈禱及勞力工作外,也負起保存傳遞文化的責任,即抄寫希臘羅馬古典文學的工作。此外,在藝術和音樂上亦有很大的貢獻,特別對歐洲文化的保存有特殊的貢獻。
  美國德裔的本篤會士,當時的責任是幫助移民的子女,在信仰及知識上獲得教育。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大學以及研究所,造就了不少人才。
  當初美國的本篤會士應教宗庇護十一世(Pius XI, 1857~1939)的邀請,在中國北平創辦一所天主教大學輔仁大學。民國十四年開始籌備,民國十六年獲得教育部立案。民國四十九年在臺灣復校。
  本篤會士在教育及文化上的貢獻,除了外在可見的事物,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予生活的見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聖本篤修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