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è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èi |
解釋:
[動] 保護、防守。如:「防衛」、「自衛」。《國語.齊語》:「築五鹿、中牟、蓋興、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江河雖廣,其長難衛也。」 [名] 1.國名。為周朝時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後滅於秦。 2.擔任防護工作的人。如:「侍衛」、「警衛」。《左傳.文公七年》:「文公之入也無衛。」《聊齋志異.卷六.向杲》:「聞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為衛。」 3.古代邊境駐兵防敵的地方。如:「金山衛」、「屯衛」。《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 4.驢的別稱。《聊齋志異.卷三.胡氏》:「次日,有客來謁,縶黑衛於門。」 5.姓。如漢代有衛青。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保護、防守。如:「防衛」、「自衛」。《說文解字.行部》:「衛,宿衛也。」《國語.齊語》:「築五鹿、中牟、蓋興、牡丘,以衛諸夏之地。」《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閉府門,具車重,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 2. 擔任防護工作之人。如:「侍衛」、「警衛」。《左傳.文公七年》:「文公之入也無衛。」《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在中府外第,虎賁為門衛。」《聊齋誌異.卷六.向杲》:「聞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為衛。」 3. 古代九服或五服之一。《國語.周語上》:「邦外侯服,侯、衛賓服。」 4. 古代邊境駐兵防敵之地或編制之名。如:「金山衛」、「屯衛」。《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醒世姻緣傳》第九一回:「成都衛千百戶鎮撫,僧綱,道紀,醫學,陰陽,也集了四五十員文武官員,都來參見。」 5. 讚美之辭。《爾雅.釋詁下》:「衛,嘉也。」宋.鄭樵.注:「今時俗訝其物則曰衛。」 6. 箭桿上的羽毛。《儀禮.既夕禮》:「翭矢一乘,骨鏃短衛。」《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漢.王充《論衡.儒增》:「楚熊渠子出,見寢石,以為伏虎,將弓射之,矢沒其衛。」 7. 驢之別稱。《聊齋誌異.卷三.胡氏》:「次日,有客來謁,縶黑衛於門。」 8. 國名。為周朝時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後滅於秦。 9. 姓。如漢代有衛青。 |
|
注音: | ㄨㄟ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衛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