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作業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Process File
作者: 蘇倫伸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作業檔亦稱為處理檔(Process File)或處理資訊檔(Process Information File),它是圖書館採購部門所建立的檔案,一般記載項目主要包括圖書資料的題名、著者、出版者、出版年、標準書號、叢書名等基本書目資料及自圖書資料選購至上架供閱過程中,各階段的處理狀況。
  在傳統人工作業時期,作業檔廣泛使用於圖書館採購部門,但在作業上各館的處理方式略有不同,有些圖書館將作業檔與訂購中檔(On-Order File)分開為兩個檔,訂購中檔主要記載已發出訂單但尚未到館的資料狀況,當訂購之圖書資料到館點收後,則將該資料的紀錄自訂購檔中抽出,註記到館日期,然後成為作業檔,但大部分圖書館將訂購檔與作業檔合而為一,稱為作業檔,其排序方式有依書名,亦有依作者排列,視各館實際作業需要而定。
  人工作業的作業檔多半為3×5英吋之卡片格式,有的單位尚採多聯格式,以便於資料運送編目部門時,將聯單附於書中,供編目人員註記處理情形,待資料處理完後,將此聯通知採購部門更新作業檔的紀錄。
  為避免採購不必要的複本,同時讓讀者迅速了解圖書資料的處理狀況,並免除重複推薦已購書籍,亦有圖書館將多聯單分別插入公務及公用目錄卡片內,待正式的目錄卡片編製完成後即予以抽換,而這樣的方式常加重了館員維護目錄卡片的負擔,因此,人力較缺乏的圖書館並不將聯單排入公用目錄供讀者查詢,但為了作業上的便利,有時圖書館會將特殊類型資料等非書媒體另設作業檔,因這類資料具有獨特性,書目資料較不易確切掌握,書目查證亦較為困難,因此與一般圖書分開處理。
  隨著圖書館自動化作業之推行,作業檔的建立在技術處理過程仍然受到重視。1970年代初期,史丹佛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採用大型圖書館書目自動化作業分時系統(Bibliographic Automation of Large Library Operations Using a Time-Sharing System,簡稱BALLOTS),為一個功能頗為完善的線上技術服務處理系統,其包括4個主檔,分別為機讀編目檔(MARC File)、作業檔(In-Procese File,簡稱IPF)、編目資料檔(Catalog Data File,簡稱CDF)及參考檔(Reference File)。發展至今,各自動化系統均提供有此種電腦檔,只是在名稱上或稱作訂購檔,透過此檔與書目主檔的連結,在訂購前置作業中,先行建立的書目資料將可移轉予編目時運用,而不需重新輸入相同的資料。自採購至上架過程中,每一階段的處理狀況亦可於系統中設定不同的代碼,表示該資料的最新處理情形,因此在自動化作業中,作業檔的建立與維護較人工作業更具彈性,對於人力之節省及作業之連貫有很大的助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作業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