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 - 教育百科
符 |
|
- 部首 竹
- 部首外筆畫 5畫
- 總筆畫 11畫
- 漢語拼音 f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名] 1.古代用為憑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銅之上,剖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以為徵信。如:「虎符」。《史記.卷八.高祖紀》:「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2.文件、憑證。北齊.顏之推《冤魂志.徐鐵臼》:「我母訴怨於天,今得天曹符,來取鐵杵。」 3.祥瑞的徵兆。《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等紀.贊曰》:「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4.標記、記號。如:「音符」、「符號」。 5.一種道士用來避邪、驅使鬼神的神祕文字。如:「符咒」。《抱朴子.內篇.登陟》:「帶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 6.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動]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實相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hû
|
解釋:
|
|
同義詞: | 符仔 |
音讀: | Hû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以為憑信之器,刻字於竹、木、金、玉、銅之上,剖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以為徵信。如:「虎符」。《說文解字.竹部》:「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2. 契約、憑證。如:「符契」。北齊.顏之推《冤魂志.徐鐵臼》:「我母訴怨於天,今得天曹符,來取鐵杵。」 3. 驗證、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實相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4. 祥瑞之徵兆。《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地。」《後漢書.卷四.孝殤帝紀》:「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5. 標記、記號。如:「音符」、「符號」。 6. 道士用以避邪、驅使鬼神之神祕文字。《抱朴子.內篇.登涉》:「帶昇山符,出門作週身三五法。」《魏書.卷六.顯祖紀》:「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籙;曲赦京師。」《紅樓夢》第六四回:「芳官竟是狐狸精變的。就是會拘神遣將的符咒也沒有這樣快。」 7. 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
|
注音: | ㄈㄨ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符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