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止觀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zhǐ gu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guān
解釋: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個主要方法。止指一種平靜、清楚而不會受到攪亂的心靈狀態;能給心更大的洞識力,是修觀所不可或缺的。觀指對存在的一切物質或精神現象,以無常、苦、空和無我等來觀察事物的本性真實差別。止使心從雜染和內在的障礙中解脫;觀使修行者入聖流並解脫成佛。〈六門教授習定論〉:「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罪觀;或有眾觀而非寂處;或時俱有,應知即是止觀雙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止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鄭阿財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止觀為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止為止寂、禪定,指靜坐斂心,止息一切雜念,而專注一境,觀,即智慧,指在止的基礎上,明察萬物,辨清事理,升起正智慧,此種修行法門稱之為「止觀」。僧肇〔維摩詰經注卷五〕:「繫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修習止觀為得定慧,以求解脫煩惱而成佛。慧遠〔大乘大義章卷十.止、觀、舍義〕說:「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於散動,故名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觀者,外國名毘婆舍那,此翻名觀。於法推求,簡釋名觀。」六朝時,北方重定,南方重慧,至隋天台智顗加以綜合,並將止觀的修行方法教義化、組織化、體系化,而發展成義理之學,謂其為入涅槃的主要途徑,主張定慧等學,止觀雙修,成為天台宗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泥垣(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變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籍由。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定慧止觀,一直是佛教各派借以闡發自己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止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