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楊素珍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ang Su Chên (1933-)
作者: 蔣嘯琴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舞蹈家、舞蹈編導、社會教育工作者。臺北市人。十三歲拜林香芸習舞,繼赴日本東京伊藤舞蹈學校專修芭蕾,並入小林舞蹈學校學習世界舞蹈。是臺灣戰後培植的第一代舞蹈家。民國四十六(1957)年在臺北縣三重埔(今三重市)首創「楊素珍舞蹈研究中心」,為臺北縣舞蹈教育努力耕耘,迄今已歷三十餘年,成果甚為豐碩。民國四十九(1960)年首次參加中華民國民族舞蹈比賽時即展露頭角,自此歷年參加比賽均獲得佳績。由於擅長道具的運用,更增舞蹈的可看性,因之深獲舞蹈界的讚許與肯定。如《巾舞》中運用巾的長短變化,增加了視覺美感的效果。《孔雀舞》中孔雀開屏剎那間的張合之美。《山地竹節舞》由竹子各種不同擊打法所產生的音效變化,使得舞蹈顯得格外生動活潑。又如《鐵扇》將武術的動作融於舞姿中,藉扇的張合所產生的音響,更能呈現出另一種剛健有力的武舞精神。此外,她亦致力於社會舞蹈教育,對兒童舞蹈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首先應大華晚報之請撰寫《芭蕾舞初步》專欄,又藉電視媒體作為她新作發表的舞台,介紹給廣大的全國觀眾。自教育電視台試播起,即將最新的作品在該台發表演出。在中視的「小神通」、「母子樂園」;華視的「亮叔叔」等兒童節目中表演兒童舞蹈。在台視早期大型綜藝節目如「綠島之夜」、「寶島之歌」中表演藝術與娛樂兼具的舞蹈。將舞蹈比賽獲獎的各項佳作在「開心俱樂部」作系列的呈現,對舞蹈教育的推廣深具意義。楊素貞除有志於提升與淨化臺灣娛樂性舞蹈之品質外,也協助臺灣觀光事業之發展。她在統一、國賓等一流觀光飯店表演中國舞蹈以娛外國旅遊人士,更藉以宣傳我國文化。由於她努力推廣舞蹈藝術的貢獻,曾先後榮獲中華民國文藝協會第十六屆(1975)文藝獎章,舞蹈學會1979年飛鳳獎,臺灣省及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1981年文化獎章,以及教育部1992年中華民族藝術薪傳獎等殊榮。
參照:
楊素珍提供之個人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楊素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