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後自由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st-Liberal Theory
作者: 郭實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的後自由理論是由當代美國教育哲學家鮑爾斯(C.A. Bowers)所提出,主要在處理後現代社會中的教育問題。二十世紀的後半葉,因為社會的變遷和多元文化的重視,以自由主義的觀點做出發點的理論已然發生困難,為解釋許多現象及促進人類經驗的發展,鮑爾斯認為必須設定新的教育預設。其次,鮑爾斯認為教育哲學已不能像皮德思(R.S. Peters)所認為的可以脫離文化及政治背景來討論教育概念了,為了擴大教育哲學探討範圍,應將教育的意義置於社會文化的脈絡中來討論。鮑爾斯最重要的主張是,教育的力量是在借用語言的溝通功能,借著語言將個人經驗與社會及文化結合在一起,並察覺到後現代社會的特質。
  教育的後自由理論的建構,基本上仍承繼自由主義的預設,但是這些預設經過近百年的應用,已經漸漸離開真實的社會,喪失力量,因此後自由論一方面應用這些預設,並予以強化,另一方面對不合宜的應用加以修正,找出一個適合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教育理論。自由主義的基本預設有四個:(1)教育對社會改變或進步有其功能及貢獻;(2)個人力量及權威的加強是透過技能的發展及意識的提升;(3)權威的基礎是理性思考及批判,而不是傳統的文化;(4)個人能以真理做判斷的準繩,且影響到別人。雖然這些預設仍有其價值,也是後自由論的基本預設,只能作為起點,建構理論時需要修正及強化。
  鮑爾斯發展其後自由論時,先批判四個自由主義的教育哲學體系,指出此四個自由主義理論應用二十世紀後期的世界環境都面臨問題。第一個是新浪漫主義,以羅吉斯(Carl Rogers)為代表,過分強調個人自主的力量,削弱了個人所在之社會及文化基礎的權威。其次,技能行為主義者,以施金納(B.F. Skinner)為代表,過於簡化人的個性,未能考慮文化、語言、傳統或哲學等觀點,教育成為發展技術及預測行為的理性秩序,也是技術社會人力計畫的方式。第三個是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進步主義,雖然杜威的遠見超過他的時代,但他過分注重智能的理性運用及科學方法,而忽略其他思考模式的可能性,他又認為傳統知識的價值只在協助問題解決之科學性思考上。最後,巴西的教育哲學家弗雷勒(Paulo Freire)的教育學理論,弗雷勒與杜威的基本預設相似,其不同處在強調語言的功能及語言,尤其是人際間及社區中對話的重要性;弗雷勒認為個人必須提升邏輯的、理性的、批判的反省能力,以作為判斷之基礎、彰顯個人的權威、改變社會的條件;對話、溝通是與別人公開交流的必然條件,但弗雷勒以語言訓練作為教育的目標,與杜威注重科學方法一樣,是其理論較弱的一環,因為二十世紀末面臨的是全面的人際關係及多元的思考方式。
  後自由論設定四個教育目標:(1)知識是共同享有的,這裡的知識也包括各種價值判斷;(2)傳統有其價值,其主要價值之一是使學生能成為「記憶社區」的一分子;(3)個人體認並了解到自己是社會一分子,權威及力量的應用是全面性,與其社區有交互相聯的關係;(4)建立每個學生的溝通能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後自由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