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政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姍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是指對任何一個社會或文化而言,快速的變遷是經常或是持續發生的,而此種變遷既非短暫現象,也不限於某一空間,而是連續的與全面的,並且其影響的結果也是全面的。
  教育機構在社會中具有雙重功能,既要維持社會穩定,又要促使社會革新,因而當社會處於快速變遷時,便為教育形成一股壓力,使其企圖在安定與革新當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可就現代社會變遷一些重要方面與教育政策之因應與調整來說明。
  1.科技進步之影響:科技發展對於教育有三項影響。第一,科技發展創造了個人需要擁有新技能之要求,因而學校課程便須以培育這些技能為考量,而整個教育機構更不得不為愈來愈專門化的社會考慮其人力需求問題;第二,科技發展促使教育系統不僅培育學生具備未來職業所需之知識技能,且要求顧及學生畢業後適應社會發展應有的能力,因而提供成人教育或培育廣泛的智能乃為學校因應之道;第三,大眾傳播、交通運輸與教學媒體之發達與普及,更具體影響了學校教學之內容與方法。
  2.人口變化之影響:人口因素對於各級教育的實施具有相當影響力。就大多數國家來說,初等教育屬於義務教育範圍,即國家必須提供所有小學學齡兒童一定數量的教育。但是初等教育所需要的教室數目、教師、教學資源與班級人數等,均與學生人口數有關。若一個社會不能估計出生率,便會直接影響小學的運作。對於中等與高等教育影響亦然,如戰後嬰兒潮是促使歐美國家在六十年代普遍開放高等教育機會的原因之一。
  3.都市化之影響:工商業社會人口往都市集中,乃是社會流動的一個自然現象。產業型態若由農業轉變為工業或服務業,鄉村人口謀職不易,自然往城市近郊的工廠所在地集中,或往市中心覓尋服務業機會。因而市區學生來源變得複雜,其中蘊含不同社經階層與文化差異,使教育政策須顧及各階層與多元文化之需求。此外,都市物質環境的改變,如噪音、空氣污染與髒亂等問題,更增加了教育政策須反應環保與生活品質的要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政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