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 - 教育百科
凡 |
|
- 部首 丶
- 部首外筆畫 2畫
- 總筆畫 3畫
- 漢語拼音 fá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á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án |
解釋:
[形] 1.平庸、平常。如:「平凡」、「非凡」、「自命不凡」。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八齣:「我聽你這琵琶,非同凡手。」 2.塵世的、世俗的。如:「凡間」。唐.李中〈寄廬山簡寂觀重道者〉詩:「似醒一夢歸凡世,空向彤霞寄夢頻。」《西遊記》第二回:「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 [名] 1.大旨、綱要。如:「發凡起例」。《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僕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焉。」 2.塵世間。如:「仙凡路隔」、「天仙下凡」。 [副] 1.概括之詞。如:「凡是有生命之物,都稱生物。」 2.總共。如:「全書凡二十章。」《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凡百三十篇。」唐.柳宗元〈愚溪詩序〉:「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huân
|
解釋:
|
|
音讀: |
huān
|
又音: | hā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大旨、綱要。如:「發凡起例」。段注本《說文解字.二部》:「凡,冣括而言也。」《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僕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焉。」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2. 平庸、平常。如:「非凡」、「自命不凡」。《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太史公曰:絳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庸。」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八齣:「我聽你這琵琶,非同凡手。」 3. 塵世、世俗者。如:「凡間」。唐.李中〈寄廬山簡寂觀重道者〉詩:「似醒一夢歸凡世,空向彤霞寄夢頻。」《西遊記》第二回:「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 4. 概括之詞。《詩經.小雅.雨無正》:「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於天。」《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凡是這些過於華靡不衷的服飾,都是安老爺平日不准穿戴的。」 5. 總共。如:「全書凡二十章。」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凡百三十篇。」唐.柳宗元〈愚溪詩序〉:「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 |
|
注音: | ㄈㄢ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凡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