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塵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ㄟㄧㄤˊ˙ㄉㄜㄒㄧˋㄒㄧㄠˇㄕㄚㄌㄧˋㄖㄨˊ:「ㄔㄣˊㄊㄨˇ」、「ㄏㄨㄟㄔㄣˊ」、「ㄔㄣˊ」。
  2. ㄗㄨㄥㄐㄧㄕˋㄐㄧㄖㄨˊ:「ㄅㄨˋㄑㄧㄢˊㄖㄣˊㄏㄡˋㄔㄣˊ」。
  3. ㄅㄧˇㄩˋㄙㄨˊㄕˋㄖㄨˊ:「ㄈㄢˊㄔㄣˊ」、「ㄔㄣˊㄕˋ」、「ㄔㄣˊㄩㄢˊ」、「ㄍㄨㄣˇㄍㄨㄣˇㄏㄨㄥˊㄔ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塵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
解釋:
  1. 細小的土灰。
    【例】灰塵、塵埃、一塵不染
  2. 比喻蹤跡、事跡。
    【例】步人後塵、音塵絕斷
  3. 世俗。
    【例】塵俗、紅塵
  4. 佛家稱有礙身心開朗的欲念為「塵」。
    【例】塵念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
解釋:
[名]
1.飛揚的細小灰土。如:「塵埃」、「灰塵」。
2.戰事、兵禍。《魏書.卷九九.盧水胡沮渠蒙遜傳》:「四方漸泰,表裡無塵。」《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年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
3.蹤跡、事跡。如:「步人後塵」。唐.李白〈憶秦娥.蕭聲咽〉詞:「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4.世俗。如:「塵俗」、「滾滾紅塵」。
5.佛家稱有礙身心開朗的欲念為「塵」。如:「塵念」。《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
6.姓。如明代有塵鐸。
[動]
汙染。《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唐.孔穎達.正義:「適自塵蔽於己。」
[副]
久遠、長久。《爾雅.釋詁》:「塵,久也。」晉.郭璞.注:「稽久也。」如:「塵封」。《文選.張衡.思玄賦》:「美襞積以酷烈兮,允塵邈而難虧。」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î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揚起的細小沙土。如:「塵埃」、「灰塵」。《說文解字.麤部》:「塵,鹿行揚土也。」清.段玉裁.注:「群行則揚土甚,引伸為凡揚土之偁。」《禮記.曲禮上》:「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三國演義》第三回:「車駕行不到數里,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枝人馬到來。」

2. 被塵土汙染。《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唐.孔穎達.正義:「適自塵蔽於己。」

3. 蹤跡、事跡。如:「步人後塵」。晉.張協〈七命〉:「余雖不敏,請尋後塵。」唐.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4. 世俗。如:「塵俗」、「滾滾紅塵」。唐.杜荀鶴〈題開元寺門閣〉詩:「唯有禪居離塵俗,了無榮辱掛心頭。」《紅樓夢》第五回:「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痴。」

5. 佛家稱有礙身心開朗之慾念。如:「塵念」。《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大眾部說:『四大為能造,四塵為所造。』」《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

6. 戰事、兵禍。《魏書.卷九九.列傳.盧水胡沮渠蒙遜》:「四方漸泰,表裡無塵。」《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年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

7. 久遠、長久。如:「塵封」。《爾雅.釋詁》:「塵,久也。」晉.郭璞.注:「稽久也。」漢.張衡〈思玄賦〉:「美襞積以酷烈兮,允塵邈而難虧。」《宋史.卷一四一.樂志一六》:「移眄俄空,寶鑑脂澤塵封。」

8. 姓。如明代有塵鐸。

注音: ㄔ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塵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