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兩種教育制度(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王厥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兩種教育制度是指大陸地區一般全日制學校和半工(或半農)半讀學校並行之教育制度。一九五八年由劉少奇首倡。其主張為:全日制學校由政府主辦,學生在校期間整日作課內學習;半工(或半農)半讀學校則由廠、礦、企業、鄉鎮主辦,或在中等技術學校、大專院校附設半工(農)半讀班,學生一半左右時間作課堂學習,一半左右時間參加生產性之勞動。後者之畢業生,既可當工人、農民,亦可從事技術工作。
  兩種教育制度提出之背景為:一九五八年前後,大陸地區實行「大躍進」政策,亟需大批既具學識且具技術之工人及農民。此外,各地城市鄉村每年小學、初中畢業生之中,有數百萬人不能進入普通中學;此類畢業生既無做工務農之起碼學識,又無做工務農之生產技能。半工(農)半讀學校可使此類學生參加生產性之勞動,從而換取金錢負擔學費,又可滿足其求學願望,更可減輕政府及學生家庭經濟負擔。
  同時,一九五八年中共提出教育改革,試圖突破蘇聯教育模式的侷限,建立適合中國國情之教育制度。是年五月三十日,劉少奇再提出:「一切中等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試辦工廠或農場,進行生產,作到自給或者半自給。學生實行半工半讀。」
  推行兩種教育制度歷程曲折。初期,江蘇、浙江、河南、福建、遼寧等省試辦農業中學,之後其他省市相繼大規模興辦。一九六○年大陸各地已有農業中學三萬多所,學生二百九十六萬人。但其中一些地方,學校數量發展過快,師生參加勞動過多,以致紊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自一九六三年始,政府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政策,教育部門的各類學校須以精簡為原則,盡量減縮,糾正了盲目發展的混亂現象。但在此過程中,又出現半工(農)半讀學校被減縮過多。一九六四年劉少奇再次提出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指出:「在辦好全日制學校的同時,試行半工(農)半讀教育制度,是國家教育事業的一次深刻革命。」這樣半工(農)半讀學又漸發展。截至一九六五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劉少奇倡導之「兩種教育制度」被批評為修正主義產物、資產階級「雙軌制」,各地半工(農)半讀學校遂逐漸被取消。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教育界重新提出兩種教育制度,順應經濟發展,出現了多種形式之職業技術學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