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蘇維埃工農文化教育(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祝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蘇維埃工農文化教育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實施的工農文化教育。
  民國二十年(1931)十一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應開始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首先應在青年勞動群眾中施行,並保障青年勞動群眾的一切權利。」
  二十三年(1934)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進一步提出了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服務,使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心任務是「勵行全部的義務教育,發展廣泛的社會教育,努力掃除文盲,創造大批領導鬥爭的高級幹部。」
  蘇區當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識字,因此工農文化教育以消滅文盲為基本出發點。為此,中央文化教育建設大會通過了〔消滅文盲決議案〕,並成立了全蘇消滅文盲協會,要求非文盲的會員應當幫助識字班、夜校工作,……而文盲的會員則必須加入某種補習學校或識字班學習。識字班學習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識一千字,第二階段識二千字,第三階段識三千字。學滿三千字,就算完成掃盲任務。徐特立領導編出的〔工農讀本〕是普遍使用的教材,省、縣也編印教材。識字的方式有班級形式;或分散的看圖識字,把生字寫在識字牌上、工具上、紙頭上、手臂上隨時學習;或在勞動休息時進行識字遊戲競賽;或採取兵教兵、子教父(母)、夫教妻、兵教官等互教互學。據二十三年(1934)江西、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統計,共有識字組三萬二千三百八十八個,參加識字學習的有十五萬五千三百七十一人。
  幹部教育也是蘇區工農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務。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月,在瑞金成立了馬克斯共產主義大學,分高級班、中級班、初級班,每期學習二至四個月,內容有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建設、蘇維埃建設、工人運動,和歷史、地理、自然常識等。此外,還有蘇維埃大學、女子大學、農業學校、無線電學校、醫務學校、護士學校、教育幹部學校、列寧師範學校、高爾基戲劇學校等。
  此外,民國二十三年(1934)中央教育人民委員會公布〔工人補習學校簡章〕,在中央蘇區規模較大的三十三家公營工廠普遍成立了工人補習學校,招收本廠或附近其他工廠的工人、學徒與工作人員,按文化程度、職業分班授課。學校由工會負責,教材按照各種工業的需要選擇,學習時間由學校自行決定但不能妨礙工作,經費由工會文化基金中開支,不夠時由政府教育部補貼,校址隨各地情形決定,但要便於工人上學。
  關於工農子弟的文化教育,設有列寧小學、勞動學校、兒童補習學校、職業學校、師範學校和培養專門人才的大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蘇維埃工農文化教育(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