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識仁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莊耀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識仁」一詞出於〔二程集〕卷第二上,是明道先生所說。在指點人道德實踐的關鍵和明確的方向。黃梨洲(宗羲)說:「明道之學,以識仁為主。」「識仁」一段文字是明道答呂大臨(與叔)的話,由大臨作成記錄,〔宋元學案〕在〔明道學案〕中列為「識仁篇」。其文為:「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西銘〕)意思,乃備言此體;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此理至約,唯患不能守;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
  明道指出學者志於道,須識此仁心在我,以誠敬存之。以仁總括義、禮、智、信諸德,與物不隔,渾然與物同體。然人難免於修養過程中會有鬆懈的時候,不得不加小心,即是所謂之防檢。在不能確定仁的道理時,便要窮索,實際上若知道人以仁心為體與天地萬物相合,義、禮、智、信都涵蓋在仁中,例如〔論語〕中說:克己復禮為仁,能克己便不必再防檢。時時存誠敬之心,禮已在其中。由此推衍,仁與義相連,誠與信相連,能明白此理,已可見智。總括起來,以仁為心,便能心體萬物,是最主要的關鍵,時刻從本身反省,誠心的莊敬修養自己 ,即是「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識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