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士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ué shì wǔ |
解釋:
起於二十世紀初,流行於西元一九二○年代之後的美國,是一種充滿動感的多元化節奏型的現代舞蹈。它融合了美國農村黑奴源自非洲的舞蹈技巧、交際舞及舞臺舞蹈等,主要配合爵士音樂的旋律、節奏等所形成的舞蹈形式,近來也嘗試與現代舞、芭蕾舞做結合,在舞臺、電影或秀場上表演,成為獨樹一格的表演類型,目前種類繁多。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爵士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Jazz Dance |
作者: | 陳勝美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這個名詞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20年代之後,美國人於舞廳中隨著爵士音樂起舞而流行的舞蹈,它融合了美國農村黑奴源自非洲的舞蹈技巧,以及交際舞和當時的舞台舞蹈(踢踏舞除外),再配合爵士音樂的旋律、節奏等所形成的舞蹈形式。它具有經常舞動身體單一部位和具有多中心的動作特質。由於它對於環境的適應性相當強,近來也嘗試與現代舞、芭蕾舞做結合,在舞台、電影或秀場上表演,成為獨樹一格的表演類型,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
|
參照: Ho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第十卷》1991。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爵士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Jazz Dance |
作者: | 劉美珠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爵士舞是伴隨爵士樂而產生的一種舞蹈形式。起源於非洲,當非洲黑人被送往美洲及世界各地當奴隸時,因無法忘懷自己文化及其熟悉的音樂與舞蹈,遂在工作之餘,藉由音樂、舞蹈來舒解其思鄉情懷。經過一段時期在與歐美文化的相互影響下,逐漸產生出富有非洲色彩的音樂與動作。由於非洲舞蹈中複雜及分割節奏的特色,加上歐美土風舞的步法與動作,第一個發展出來的是十九世紀中期的踢踏舞(tap dance),這種踢踏舞的動作與風格,即成為日後構成爵士舞動作發展的重要型式之一。 十九世紀末,美國紐奧良的黑人們開始演奏並發展其爵士音樂,隨後因其音樂性而產生的黑人舞蹈接連的公諸於世,於是這一種以腰部動作為中心,隨著爵士音樂之旋律而扭動身體的舞蹈,就在生性開朗的美國白人之間流行起來。當一九一七年在爵士樂的伴奏下首次以「舞曲」的形式出現後,受到當時舞蹈藝術家們相當的重視,並將基本步法加以改良及變化,增加了頭、肩、胸等身體各單位的獨立動作(Isolation),逐漸地形成其特有的動作風格。到了一九二七年開始使用 「爵士舞蹈」這個名稱,為這種型式的舞蹈正式定位。 一九三○年代後期,爵士舞以音樂舞蹈的型態出現於紐約的百老匯(Broadway)劇場,進而在演藝界逐漸風行。一九五七年一部在爵士舞蹈史上值得稱道的音樂舞蹈電影作品〔西城故事〕問世,將爵士舞蹈推廣至國際藝壇,更因而吸引了許多優秀的編舞家與舞者的投入和耕耘,而紐約百老匯的音樂舞蹈劇也似百花盛開,給全世界帶來了爵士舞的熱潮。 除了歌舞劇的形式發展外,逐漸也受古典芭蕾和現代舞的影響,在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與嘗試,而發展出爵士芭蕾、現代爵士等,在藝術價值上更邁進了一步。然其動作特色,仍保留了非洲舞蹈的特色,即:(1)利用屈膝,使身體重心降低接近地面;(2)快速移動重心;(3)身體單部位如頭、屑、臀等變化的獨立使用;(4)富有節奏性且複雜分割的動作;(5)不同身體單部位的複合應用;(6)強調音樂性與舞蹈合而為一的表現;(7)重視個人風格的呈現。 爵士舞如同爵士樂是由美國黑人所創,從十八世紀以來,受爵士樂的影響逐漸流行,並快速地發展,結合了其他舞蹈型式的精華,發展出豐富多變又獨特的舞蹈藝術。現今依其發展可分三大類型:現代爵士舞(Modern Jazz)、非洲爵士舞(Africa Jazz)、踢踏爵士(Tap Jazz)。除此三類外,更因流行音樂的影響,產生了迪斯可爵士(Disco Jazz)及搖滾爵士(Rock Jazz)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爵士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