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組織中的資訊尋求行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作者: 梁朝雲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已被視為是人力、財力、物力之外,組織的另一重要資源。資訊的蒐集運用,與創意啟迪、決策運作、和組織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尋求所需資訊,便成為組織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組織中的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乃在探討:在一個組織裡,「誰」為了「什麼原因」而「需要何種資訊」;如何尋獲、評估,和使用這些資訊;以及如何辨識與滿足這些資訊需求。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組織成員的資訊尋求行為。以組織內部資訊而言,影響因素包括:組織成員、組織架構、工作場所和環境資源、溝通模式,以及科技應用等。
  組織成員此一因素又可細分為:人類認知、個人經驗,和情境因子等3項。此即,組織中每一個成員對於同樣事情,會因個人心智活動、學經歷背景、工作內容和態度,以及所處環境和情況的互異,而有不同的看法與因應措施。因此,也會產生不同的資訊需求及互異的資訊尋求行為。
  組織架構係指,一個組織中管理階層的配置結構、資訊的動態,和成員的行為。不同型態的組織架構,不僅會影響其成員資訊尋求及溝通的行為,更會影響到其處理資訊的時間。另外,組織文化和管理階層對資訊的態度也是重要的影響因予。
  不同工作場所的空間設計亦為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要因。例如,狹長的辦公室增長了資訊傳達的時間,也導致組織成員必須採取特別的資訊尋求行為。另外,環境資源的多寡及其易取程度,亦有左右資訊尋求行為之效。
  溝通模式則是指組織內資訊互動的型式,此一型式決定於成員的人格特質及組織的管理結構。一般而言,與外界事物接觸越多越頻繁的人。其蒐集與運用資訊的能力也越強。而在扁平均權的組織中,成員的自主性提高,其資訊尋求行為自然迥異於一些集權式組織。
  科技應用泛指工作場所自動化的連帶作用,可視為未來影響組織中資訊尋求行為的主因。科技,諸如電話、電傳,乃至電腦網路的發明應用,在在改變了人類索尋資訊的方式,也擴大了人類對多元化資訊的需求。
  組織外部資訊的來源廣泛,如延聘顧問諮詢、參與教育研討活動、與外界專家交換情報等等。因此一議題並非本辭目所慮,故不多作衍釋。
  組織中的管理階層必須清楚地透視,自己及同僚的資訊尋求行為,以期能在最適時機,配置最適資源,而為組織產出最大功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組織中的資訊尋求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