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酗酒心理 - 教育百科
酗 | |
酒 | |
心 | |
理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sychology of Alcoholism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酗酒心理是想從心理方面的研究,了解酗酒者嗜酒成癮的心理因素,並尋求預防及矯治的方法。 所謂酗酒是一種實際的行為錯亂狀況,表現在飲酒無度,持續不停的飲酒行為,酒量超過社會習慣承認的限度,以致影響飲者的健康、工作和經濟狀況。 研究開始從生理方面著眼,探討嗜酒者是否基於生理因素,觀乎量豪的人「百盞不醉」、有酒必飲的情形,似乎其生理結構,對酒精有相當的承受與化解的能力,然而此等人並非酗酒者,因其並無「不飲酒即無法生活」的現象;而且豪飲前「沒有」需要酒的感受,豪飲後也「沒有」任何病態,故而排除於酗酒之列,從而在生理方面,也未發現可以引以為據的結果。 從心理分析方面研究,認為酗酒是幼年「停滯」(fixation)現象,以心理動力說為準,施予治療,即足將酗酒視為一種心理病徵,但亦無成效可言。在將病因擴大至包括生理、心理、發生、社會各方面因素探討時,由於牽涉範圍過廣,一時也難下定論。 從酗酒對生理、心理與社會等方面所生的影響而研究者,據卡本特(J.A. Carpenter, 1962)與萊斯特(D. Lester, 1966)以及福蘭克斯(C.M. Franks, 1970)等所見,認為仍有未逮;因為多數研究側重飲者「一次」的酒量,而未計及飲酒一次前所保留的酒精含量,同時忽略了酗酒者的個別差異。 對酗酒者的病狀,由戒酒所及醫療方面,都發現雖非系統的觀察,卻有可靠的一些現象,即是因酒精「中毒」而生的類似毒品的現象。酒已成「癮」的酗酒者在癮發時,身體生理狀況失調,出現顫抖、昏亂、以至無意識的動作,顯示大腦失去控制功能,必待有酒下肚,方能穩定;而在吸取酒精達到某種程度時,又復失去清明的意識作用,有暴力傾向者,往往在「半意識」狀態中,發生攻擊或破壞性行為,直至全無意識作用後,方頹然沉睡,失去知覺與動作的雙重功能。據大腦解剖方面發現,酒精對大腦功能極具破壞力,甚至使大腦結構發生畸形,故酗酒的孕婦影響胎兒大腦的發展。 探討酗酒者的人格特質,雖然尚無定論,但多數有某些弱點,大致上是缺乏堅毅性,情感脆弱,缺少面對困難的勇氣,故而或者用飲酒為消遣,以排遣無所事事的茫然心境;或者借酒澆愁,以逃避身處困難狀況的無奈,日久成癮,便成為附骨之疽;不但不會想到捨棄酒精,而且不能捨棄;因為酒精殘留的程度,不但已破壞了大腦功能,失去自行主宰的能力;也紊亂了或麻醉了生理結構或功能,同時失去了生理的秩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酗酒心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