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實體關係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tity relationship mod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陳品山教授於1976所提出的一種資料模型化方法。該方法可將資料庫分成實體(如客戶、產品)及關係(如購買、付費)二種邏輯組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體關係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ntity-relationship (E-R) model
作者: 林信成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體關係模式(entity-relationship model)簡稱E-R Model或ERM,是由美籍華人陳品山(Peter P.S. Chen)博士在1976年所提出的一套資料建模方法(data modeling method),藉由描述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係,可以使用抽象概念來表達真實世界。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如今實體關係模式已經成為資料庫設計的重要工具,並且普遍應用於資訊系統的分析與設計。一般而言,在系統分析與設計階段利用資料建模方法所建立的資料模式,可區分為概念資料模式(conceptual data model,簡稱CDM)、邏輯資料模式(logical data model,簡稱LDM)和實體資料模式(physical data model,簡稱PDM)三種不同層次。其中,概念資料模式是用來表達真實世界的抽象概念,邏輯資料模式更進一步將資料的細節表達出來,而實體資料模式則是依實際運作上的考量,在特定資料庫系統上實現的結果。由於實體關係模式可獨立於作業系統和資料庫系統之外,與實作方式無關,因此,在系統分析與設計時,特別適合用來建構概念資料模式。在實體關係模式當中,有三個重要的組成要素,分別是:實體(entity)、屬性(attribute)與關係(relationship)。其中,實體指的是真實世界中的真實個體,例如:圖書、老師、學生、員工等,皆是實體。如果以圖書資訊學的角度來說明,實體就是在編目或建立詮釋資料(metadata)時所要描述的對象。屬性則是實體的特徵描述,例如:圖書的屬性可能有書號、書名、作者、出版社等,學生的屬性可能是學號、姓名、年級、班別等;若以圖書資訊學的角度而言,屬性就是所謂的詮釋資料欄位。關係是用以聯繫實體與實體,使其產生關連的;舉例而言:「學生借閱圖書」便是在「學生」與「圖書」這兩類實體之間建立起了「借閱」關係;「老師指導學生」則是描述「老師」實體對「學生」實體具有「指導」關係。若從圖書資訊學的角度來舉例,索引典描述的是詞彙與詞彙之間的上位詞、下位詞、相關詞等關係,引文分析研究的是文獻與文獻之間的引用關係。實體與實體之間若是缺乏關係連結,就只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在資訊系統或資料庫當中反應出真實世界的面貌。通常在資訊系統的需求分析之後,即可利用實體關係模式來描述欲儲存於資料庫中的資訊,此一概念模型主要是藉由所謂的實體關係圖(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s,簡稱ERD)來描繪。在實體關係圖中,一般都是以矩形代表實體,以橢圓代表屬性,以菱形代表關係。如下圖所示即是一個描述某學校圖書館「學生借閱圖書」的簡易實體關係圖,其中有兩個實體分別是學生與圖書,學生實體擁有四個屬性,圖書實體也擁有四個屬性,這兩個實體之間則存在著借閱關係。
關於更進一步的相關內容可參閱〈實體關係圖〉詞條。Peter Pin-shan Chen (1976). The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Data.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 1(1), 9-36.
參考資料:
Peter Pin-shan Chen (1976). The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Data.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 1(1), 9-3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體關係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