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隨軍女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ivandière, la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一幕默劇舞劇。聖雷翁(Arthur Saint-Léon, 1821-1870)與塞莉特(Fanny Cerrito,1817-1909)編舞,聖雷翁編劇,普尼(Cesare Pugni, 1805-1870)作曲,岱普烈辛(Eduard Despléchin)、歇尚(Charles Séchan)及迪耶特爾(Jules Dieterle)佈景設計,1844年5月23日首演於倫敦女王陛下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故事內容:匈牙利的一個小鄉村,村民們正在迎迓慶祝從戰場上歸來的軍隊,隨隊的軍中小販凱西(Kathi)也結束生意回來,她與旅店老板的兒子漢斯(Hans)相愛,漢斯懇求父親答應兩人的婚事;同時,已婚又花心的鄉長與格林勃(Grinberg)男爵兩人都在覬覦凱西,他們說服店主相信低賤貧窮的凱西高攀不上他的兒子,早就不太滿意凱西的店主也覺得很有道理。事情發展至此,雖然暫時阻隔了漢斯的期望,但也讓鄉長及男爵各自的老婆起了疑心;然而,兩人卻先下手為強的訓誡自己的老婆不要無中生有的吃乾醋;兩位太太以為錯怪了自己的老公,而各自用小金盒及戒子做為道歉的禮物。凱西央求店主答應這門親事,店主的條件是要她準備一份豐厚的嫁□。另一方面,鄉長與男爵為了要討好凱西,各自將太太的道歉禮物送給了凱西,沒想到凱西就用這些禮物以要交給他們的妻子為要脅,要求兩人送她一份豐厚的嫁□,「偷雞不著蝕把米」的鄉長及男爵只好答應;誤會凱西變心的漢斯得知一切後,嫉恨之心全消。結尾是一場快樂的婚禮。本劇的成功在於異邦風情及舞蹈。最早的版本是1843年於羅馬製作的,節目冊上印的編舞者是聖雷翁及塞莉特。1844年的倫敦版,編舞者則只印了塞莉特,由於推介一種波西米亞地方的古老馬祖卡舞「雷多瓦」(Redowa)而聲名大躁。故事取自貝洪傑(Pierre-Jean de Beranger)的作品,(一系列讚揚拿破崙帝國榮耀的詩,讓他頗孚名望。)就如同1789年道貝瓦(Jean Dauberval, 1742-1806)的《女大不中留》(La Fille Mal Gardée),是前浪漫風格的作品,《隨軍女販》訴諸人間溫情,有地方特色。1848年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的首演,編舞者又只剩聖雷翁一人,以舞蹈引人入勝,劇情反而成為次要,指南報(Le Moniteur)評論:「注意力全被舞蹈搶光了。」喧囂報(Le Charivari)認為故事只是用來讓男女主角聖雷翁及塞莉特的舞蹈表演順利進行,「聖雷翁跳得如此勇壯,收復了流失多時的男性舞者地位!」法國劇評家加南(Jules Janin, 1804-1874)讚美塞莉特:「美妙、敏捷、眩目、優雅……跳得如此愉悅,快速的雙足、興奮的心情、令人滿足的一瞥……」憲法報(Le Constitutionnel)欣賞凱西的裝扮:「高興、邪惡、暴怒……等的心情演出,都多麼的真實自然,好久沒有在舞劇的舞星身上看到,成功是理所當然。」顯報(L´Illustration):「編舞方面,生氣蓬勃,舞步相當特別;如同一般舞蹈,雖然只是跳步、足尖舞步、交織步及轉圈集結成的,然而它們卻是一張張變化多端,充滿表情的圖畫,清楚的賦予恰如其情境的快樂、有趣與尖銳。」舞蹈極為寫實的描述了軍中生活的種種。普尼的音樂恰當、豐富、和諧。《隨軍女販》是浪漫時期唯一用舞譜記錄下主要部份的舞劇,1852年起聖雷翁用自己發明的「舞蹈速記法」(La Stenochoréographie)記錄下一些自己的作品,《隨軍女販》才得以重現部份原貌。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隨軍女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