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雕版印刷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odblock printing
作者: 鄭惠珍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雕版印刷術究竟起源於何時,史料並無明確記載,因此出現各種推論,從東漢、北齊、隋、唐、五代等朝代都有涉及,但根據現存最早有確切記載年代的印刷書顯示,至遲在八世紀初葉盛唐時,應已有雕版印刷。其事證包括:西元868年中國刻印的《金剛經》印刷清晰、雕刻精緻,技術相當成熟,絕非印刷術萌芽時期的作品;此外,日本寺廟所藏的雕版書《陀羅尼經》於西元770年印行;韓國現存最早的印本是1966年印行的佛經,而當時日本、韓國的雕版印刷技術係由中國輸入。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紙張、人造墨、印章、及石刻壓印方法(拓石)已經出現,因此它的產生並非偶然,而是奠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技術上,主要是結合古代印章和拓石原理。製作方法是先將木材切成板片,然後在木板上將所需的文字刻出陽文反字,亦即將文字反刻在木板上,接著在版面上施墨,其上覆上紙張,用刷子輕輕地刷過,使印版上的文字轉印到紙張上,即告完成。最常用來作為雕版材料主要是梨木、棗木和梓木,有時也用蘋果、杏或其他木質相似的果樹。這些樹木之所以被選用,在於其質地合宜雕刻,且豐富易得。雕版時,所使用的工具有刻字刀、雙刃鑿、半圓刃鑿、平刃鑿等。唐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相當普及,雕印的地區遍及黃河及長江流域,包括:長安、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陝西等,刻書的內容主要是佛經、道家傳記、曆書、陰陽五行、占卜、相宅、字書、小學和詩文集等,而儒家經典則尚未印行,其因在於當時刻印者僅限於私家(如佛教寺院、道觀和民間作坊等),刻經書所需之成本高,購買者少,因而沒有印製;五代時期,官府始採用雕版印刷術印製圖書。最早的印本是國子監印行的九經三傳,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孝經》、《論語》、《爾雅》、《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此亦是儒家經典有印本之始。古代用雕版印刷的文獻有唐代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咒》、《金剛經》、《陀羅尼經咒》等;五代後唐的《九經》、《文選》、《初學記》、《白氏六貼》;南唐的《史通》、《王臺新詠》…等。雕版印刷術發明後,逐漸傳到東方和西歐各國。直至清末,雕版印刷逐漸被西方傳入的鉛印、石印所取代。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6)。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Books。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吳哲夫(1984)。書的歷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1995)。造紙及印刷。臺北市:臺灣商務。昌彼得著(1993)。中國圖書史略。臺北市:文史哲。陳力(1996)。中國圖書史。臺北市:文津。錢存訓著(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嚴文郁著(1992)。中國書籍簡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參考資料: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6)。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Books。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吳哲夫(1984)。書的歷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1995)。造紙及印刷。臺北市:臺灣商務。昌彼得著(1993)。中國圖書史略。臺北市:文史哲。陳力(1996)。中國圖書史。臺北市:文津。錢存訓著(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嚴文郁著(1992)。中國書籍簡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雕版印刷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