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階思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igher-Order Thinking
作者: 張文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高階思考或高層次思考是指進行比較、判斷和推理等的心理過程。有別於經由感官或操作實物而得的直接經驗。這是一種可以經由學習而得的能力,其常見的特徵如:運作方式不固定、過程複雜且無法直接觀察、可獲得多種解決方式、使用多重且可能相衝突的標準、具不確定性、自我調節而非依命行事、能由紛亂中尋出意義、及耗費心力等。
  學習如何思考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以往,教育重點在於培育菁英,因此通常只針對某些人來設計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的課程。在現今則是以全民為教育訴求,並因新知識快速增加,及認為學習應是一種使用及解釋訊息的過程,習得有效率之處理訊息的技能,比累積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扮演協助者而非主導者的角色,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間,以求培養出能夠以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批判、創造和推理判斷的公民。許多標準化測驗改以評量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為重點,而習得的知識既以能否運用於實際情況為考量,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如檔案(portfolio)就常被用來進行高層次思考能力的評鑑。
  有研究顯示,即使施以補救教學亦常常無法協助學生發展其基本技能,但如果以為學生尚未習得基本技能,就延遲教授高層次思考,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此有學者主張可以經由教授高層次思考,來幫助學生獲得基本技能,但是這方面仍需有更多實徵性研究的支持。訓練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方式很多,例如訓練學生使用電腦語言LOGO,讓學生由學習寫程式中,發現自己思考過程中的缺點,藉此促進學生的高層次思考。其後,也有研究者對BASIC,Pascal等電腦語言的功用進行廣泛探討。由於學生必須由與實際情況的互動中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而這方面的任務(task)設計常是耗時、費錢、具危險性,有時甚至無法做到。所以常需運用電腦輔助教學中模擬(simulation)的功用來進行,讓學生在電腦的虛擬情境中,進行訓練。另外,尚有一些訓練高層次思考的方案,則是以培育學生後設認知能力(metacognitive ability)或形式思考(formal thinking)為取向。
  在科學課程中,不但應教導學生科學概念,也應鼓勵學生參與科學活動、解決問題、有效且清晰的以口語或寫作與他人溝通、合作、探究、創造思考等。因此有學者主張將促進學生思考能力與合作能力兩方面的研究相結合,期望促進學生在合作情境中的高層次思考能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階思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