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揮發性吸入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olatile Inhalants
作者: 張鳳琴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類濫用吸入劑以達到欣快作用已有很久的歷史,在數百年前,人們已開始吸入燃燒的香料及藥草,特別是在宗教節慶活動時。今日人們使用的吸入劑主要有二類:麻醉氣體及有機碳氫化合物。
  在麻醉氣體方面,笑氣、醚類及氯仿在很久以前就被使用在醫療上。麻醉氣體是在一七○○年代被發現,而在十九世紀被人們所濫用,而現今的趨勢則是濫用揮發性碳氫化合物及有機溶劑。在揮發性碳氫化合物及有機溶劑方面,揮發性碳氫化合物在商業上使用的型態有液化氣體及溶劑,是蒸餾石油、媒油、苯及相關化學物品的化合物,而有機溶劑則普遍存在於常見的家用產品,如油漆、油汙清除劑、指甲油去除劑、潤滑油、油漆稀釋劑、強力膠及打字修正液等。
  揮發性物質經由肺部被人體吸收後,快速的進入血流,然後分布在腦部及肝臟中。因為大部分的溶劑是油溶性的,故可快速的被吸收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抑制身體的功能,如心跳及呼吸。由於揮發性物質在人體脂肪組織的累積較慢,故經由腎臟代謝僅能排出部分的溶劑,而大部分仍以原始未改變的型態再由肺部排出,故溶劑的氣味將在呼吸的氣息中留存許多小時。吸入揮發性物質後會快速的對人體產生作用,作用時間通常是幾分鐘,但依吸入物質及劑量的不同而可能使作用時間長達一個小時。吸入劑的作用多為興奮、控制力下降、不安、不協調、混亂、失去定向感,而在持續的使用後會產生譫妄及昏迷,這些作用與酒精中毒及鎮靜劑中毒的作用類似。
  在工業場所中,化學物質在氣體不流通的環境中長期的被吸入人體中,長期暴露的結果造成噁心、嘔吐、肌無力、虛弱及體重下降,也會廣泛的傷害腎臟、肝臟、骨髓及大腦。使用中劑量的吸入劑將產生鎮靜、知覺的改變、判斷力的受損、攻擊及暴怒,這些症狀造成一些個案的意外死亡。此外,有些吸入劑可使心臟對腎上腺素產生敏感,這可能是造成部分個案心律不整的原因。使用較大劑量的吸入劑會產生睡眠、無意識,甚至抽筋,這些症狀往往是可逆的,在停止使用後就會消失。
  長期濫用吸入劑會產生身體及心理依賴,使用者會產生耐受性,需要更大的劑量來獲致相同的效果,而濫用者也會產生戒斷症狀,例如幻想、冷顫、腹部抽筋及妄想,而有些溶劑與酒精或巴比妥鹽類鎮靜劑皆有加乘作用。吸食強力膠致死的案例也層出不窮,大多數是由於吸食者以塑膠袋蓋在口鼻,造成窒息而死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揮發性吸入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