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聞達 - 教育百科
ˋ
ˊ
wèn dá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èn dá
解釋:
被稱揚薦拔。《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聞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聞達語出〔論語‧顏淵篇〕。「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的雖然是「達」,但孔子知道子張所問的並不是真正的「達」,所以反問子張他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的果然是與「達」不同意義的「聞」,子張重視的是外在的名聲,但孔子則明白地指出外在的名聲並不是真正的「達」,因為真正的「達」是要以內在的德行為本,先重視個人內在的生命本質,而後才能無處不達。至於「聞」則是注重外在的表象,以博取眾人的歡心,雖然也能建立名聲,而實際的行為卻與外表相反,是由虛偽而致的名,這樣的聞並不是達。
  達與聞的最大差別,就在於誠偽之別。兩者的結果雖然看來類似,但其間的境界實有高下之別。對學者來說,為學的目的不在求名,否則所學必不務實且易流於媚俗近利。宋儒程子說:學者最好務實,不要好虛名,有意求名,便已失去學者的大本,還能學到什麼呢?為名而學,是做偽。也就是說,在出發點上已經錯了。求名和求利二者雖有清濁之分,但都同樣出自「利心」,不是學者所應該有的。孔子看出子張為學之病在不務實,故曉之以「聞達之辨」。可見真正求達而不求聞的人,才是聖學的真正入門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聞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