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辭典編纂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xicography
作者: 陳敏珍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辭典編纂法(Lexicography)源於希臘語,意指編製辭典的方法與過程,它是經由實際作業經驗中所發展出來的一門專精的學科。辭典的種類繁多,在內容與編排方面略有不同,但是其基本的編纂法是一致的。
  辭典之編纂是為應人類書寫溝通的需要。希臘辭典於西元前即產生,標準的梵文辭典首次出現於西元4世紀,而中國的第一部辭典則可追溯至西元1世紀。然早期辭典的編纂方式係藉師徒相傳,口頭授與,缺乏有系統的規則可供遵循。1775年強生(Samuel Johnson)編製〔英語辭典〕(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為第一部權威性的英語辭典,其編纂法被後世奉為圭臬。〔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之出版,更為辭典之編纂建立標準模式。由於它對字源、字義例證等皆有深入的分析,因而促使語言學的理論廣泛地被編纂者採用。
  辭典之編纂作業是非常複雜的工作,它需要花費許多人力與時間。其主要步驟略可分為下列數項:
  (一)界定範圍:辭典有綜合性、專門性、學術性、多重語言等類型,其收錄的範圍有所不同。在編輯之初,應就編輯目的及使用者的需求,確立其涵蓋範圍。
  (二)收集資料:資料的收集是編纂辭典的重要基礎,一般係以書寫的文獻為主,包括現有的辭典,具代表性的圖書與文章等。為使收集的資料更為完整,尚可以實地訪問(Field Work)方式,採集聲音、片語、詞句、原文等各類資訊。
  (三)擬訂語彙清單:將收集的資料有系統地加以整理,依據使用頻率及語意顯著性,選出擬收錄的字詞。利用電腦進行原文處理(Text Processing),將可增加效率,並提高精確性。
  (四)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詞位(Lexeme)是語言中最小的意義單位。語意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將這元素抽離出,然後依語意特性,將相似的元素聚集起來加以比對,以建立層級及其他關係。從語意、詞句、實用層面來剖析文脈(Context),並配合文法分析,有助於釐清字詞的功能性與使用方法。
  (五)進行描述:針對分析出的詞彙,依據收集的資料予以一一解釋。其內容一般包括:字詞的形狀、唸法、意義、來源、演變、使用法等。
  (六)排列組織:將每一個經過描述的詞彙,按照特定的順序(如筆畫、注音、字母等)排序,以便於讀者查檢。
  分類理論實際上是辭典編纂法的一個分支,分類表、標題表、索引典(Thesaurus)均依循辭典編纂法的原則編製而成。此編纂法應用於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主要功能是運用語言學的原理,對資訊的結構、內容進行分析與比較,以建立高相關性(Relevance)及回現率(Recall)的檢索方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辭典編纂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