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康熙字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孫秀玲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康熙字典〕42卷,(清)張玉書(1642-1711)等奉敕編撰。
  清康熙55年(1716)武英殿刊本
  清康熙55年內府刊本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四庫全書薈要本
  清道光7年(1827)重校刊本
  日本文久3年(1863)江戶書林頒原屋茂名衛刊本
  清光緒24年(1899)上海慎記書莊刊本
  清光緒間(1875-1908)刊本
  民國15年(1926)上海愛儷園廣倉學宭石印本
  民國62年臺北藝文印書館並將王引之〔康熙字典考證〕與日人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重加訂正,附錄書中。
  民國70年臺北啟業書局據清康熙55年武英殿本重修
  民國72年至7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民國75年臺北世界書局影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民國77年臺北文化書局據清光緒13年上海同文書局不影印
  此書原名〔字典〕,清廷召集張玉書、陳廷敬等約30名學者共同編修,始於康熙49年,至55年成書,故名〔康熙字典〕。此書收字特多,共收單字47,035個(加重文1,995字,共49,030字),是依據明梅膺昨〔字匯〕十張自烈〔正字通〕兩書增修擴充而成。體例亦仿二書,沿用214個部首,以子丑寅卯等12地支標示12集,每集則分上、中、下3卷,部首與各字之間皆按筆畫寡多為序,釋字則先音後義。每字之下,先列〔唐韻〕、〔廣韻〕等書的反切和直音,次引古書為證,解說字的本義。如有別音、別義或古音的,列在本義之後;如有古體,則列在本字之下;如是重文、別體、譌字、俗書,則附於注後。若有冷僻字,不見於正文者,則可查檢書後所附的「備考」和「補遺」。
  此書訛誤頗多,引文輒有錯植,清道光之際,王引之撰有〔康熙字典考證〕,就校正訛誤達2,588條。又缺新式標點及注音符號,使用頗感不便,今人高樹藩有鑑於此,乃予以重修,訂正譌誤,增列國語注音符號、羅馬字拼音、四聲及韻目;又加注新式標點,整齊版面,並刪除原書所有之字母切韻要法、切字樣法、檢篇卷數法、等韻切音指南4種附表;而新增了十三經、廿四史、先秦重要子書、歷代重要文集十字書等簡介表;及四聲韻目、國語注音符號與羅馬字拼音的對照表;重要化學用字一覽表,共計8種附表。益增查檢之便利,此書有多種刊本,今以高樹藩先生重修之本較佳,有助於查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康熙字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