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校群(日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思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校群制度是日本高中入學考試所採用的方式之一。日本將全國畫分為若干大「學區」,而把同一學區內的若干高中組成學校群,考生只能選擇某一學校群,參加高中入學考試。考試之後,將全部的錄取生,依成績以平均分配方式,分發到學校群中的各高中的一種方式,因此對考生而言,沒有選擇學校的自由,在接到合格通知時,方知自己所考上的學校。
  很明顯地,學校群制度是為緩和升學競爭和調整學校間之程度落差而設。日本於一九六七年由東京都普通高中開始實施學校群制度,其原因是當時的東京,在大學區下採用單獨聯合招生制度,以致形成學區內明星中學的學生升入明星高中,再進入明星大學的模式,連帶促使越區就讀,學校落差和升學競爭的現象,益形激烈。有鑒於此,遂採行「考試三學科」、「學校群」、「重視內申書」(參考「內申書」)之改革措施。所謂學校群,則以地緣相近的二、三校編成為原則,群中須包括明星學校和一般學校在內,至於分發方式,則不斷調整,包括有不同意選校的S型分發方式,或同意選擇第一志願的合同選拔方式,或把學校群分成A、B兩組的複合選拔方式等。
  學校群制度曾在日本若干縣進行實驗,但各自採用方式略有差異,以東京和愛知縣實施的結果來看,其優點在於:(1)有助於調整學校間落差,緩和過度的升學競爭;(2)有助於提高學生留在本地高校的比率;(3)有助於平衡男女生的比率;(4)有助於提升水準較低學校的程度等。至於缺點則在:(1)不管學生的志願;(2)學生因不能進入自己期望的學校,導致對學校生活產生不滿;(3)有傳統的學校及有特色的學校的風格及校風逐漸淡薄;(4)學校內學生的學力差距愈形擴大,學習指導和學生指導必須加強;(5)學生來自大學區內,以致有些學生被迫必須通學;(6)對於主張有選擇學校自由的家長和考生,必須加強說服能力;(7)因為無法納入私立學校:所以私立高校有成為升學替代名校的現象。
  總之,學校群制度對於原本屬於升學名校的解體及調整成績高低不同的學校落差,頗有影響。但是這種拉平學校教育的措施,並非提升各校素質,而是按照成績強迫分配的結果,因此不是真正的平均化,而且因為地區落差所帶來的學校間落差問題也逐漸顯現。所以在實施學校群制度後,必須同時注意提升教育素質的問題,也要因應高校入學方式的多元化,推動因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才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校群(日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