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áo shè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朝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áo shèng |
解釋:
信徒朝拜聖地或聖跡。《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吳氏出來上香朝聖,那知觀一眼睃定,越發賣弄精神。」也作「朝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朝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ilgrimage |
作者: | 楊成斌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了宗教目的到教祖或聖賢曾經生活、活動或死亡的地方,或顯靈顯聖的地方或教堂聖所等地去參拜,稱之為朝聖,這在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而且歷史久遠,至今風行不斷。 在天主教會中的朝聖活動,開始於君士坦丁大帝時代,至十字軍時期達於頂峰。朝聖地多是聖地(如耶路撒冷、伯利恆、拿撒勒)以及世界級宗教性的地方,如羅馬、露德(法國)、法蒂瑪(葡萄牙)等。 朝聖因為能激勵信徒的虔誠、纖悔,促進基督化生活,增進宗教知識與傳福音的熱忱,所以教會歷來都很重視,且頒有不少的大赦特恩等以資鼓勵。 朝聖因多次是到遠方去,途中不免風險困頓,教會往往給朝聖者推薦信函,以便在途中得到需要的食宿招待等。另外在中世紀還興起有騎士會一類的團體,專以保護朝聖行旅為職志。 朝聖活動由於人多路遙,或人性脆弱,有時亦會發生偏差,所以從古代就有聖賢勸人說:「天主並沒有說,到東方去找義德。天主處處都在,要到天主那裡去是靠著愛德,而不是靠舟車。」(聖奧斯定)。聖利高烈尼塞諾就反對婦女和聖職人員丟下自己的工作,去遠涉重洋,冒靈修的危險。第六世紀時且有異端人士根本否認朝聖的益處,因為照他們說,這純是遊蕩的活動。 教會從第七、八世紀就採取若干措施,以避免這樣的偏差,要求朝聖者都應領有主教的祝福與證明文件等。 今日教會針對朝聖的目的,亦即屬靈的本質,謂應作適當的準備與解釋,使朝聖真正成為「基督的旅行宣報者」,得到朝聖的豐碩成果。又為朝聖製訂了祝福儀式,在出發前或結束時舉行。 朝聖地是經教區教長批准的教堂或聖所,國家朝聖地應由主教團批准;國際朝聖地,應由教廷批准。朝聖地章程亦應由上述各該首長批准。朝聖地應為信徒提供豐富的得救方法:勤謹宣報天主聖言,適當培養禮儀生活,特別推崇感恩祭與纖悔禮,和民間正當的敬禮方式(參閱〔天主教會法典〕一千二百三十~一千二百三十四條)。 朝聖或個人或團體均可舉行,團體時最好右聖職人員帶領或陪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朝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