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哈佛報告〕(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rvard Report] (USA)
作者: Robert W. Howe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九四五年出版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一般稱作〔哈佛報告〕。這分報告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們所組成的委員會,工作了兩年以上的結果;是針對早期的一九四○年代,美國的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改變所做的回應。
  這分報告強調教育能幫助個人成為有效的思考者、清楚的溝通者及有能力做出相關判斷的人。這些都是哈佛委員會認為在自由社會中,通識教育所應強調的重點。
  這分報告既強調個人,也重視社群,並描述學程應平衡二者。該報告同時重視自然、社會和人文三方面的學習,認為這三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在教學上應該盡量減少三者的區分,並且力求三方面在內容上的整合,以及由各種領域來達成此一目標。
  有關於科學的討論,有幾個要點。他們認為大學以下所有的科學教育都是以通識教育為目標。作者們相信在高中應有強而統整的科學導論,例如建議在第九和第十年級修習生物,生物課內應含有做研究計畫(project work)的工作,並且研讀一些有關生物學的歷史。針對對科學有興趣或是想升大學的學生,建議在第十一和第十二年級時修習物理和化學課程。為了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學生應該修習一門理化。
  對科學科目的一般評論則包括下列各點:(1)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各學科的觀點、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技術、概念和問題;(2)課程應強調廣博的統整部分,這些部分包括比較科學的認知方法及思考方式與其他領域的不同,比較不同的科學領域,研究科學史及研究科學史和整體人類歷史的關係,以及研究科學和人類社會問題的關係;(3)科學課程應包括與個人生活、文化、歷史和哲學等方面的關係;(4)所有科學課程應該強調觀察和精確的實驗活動,以利於教導對科學假說和科學論證的檢證;(5)科學課程應該教導探討的模式,以及使用不同模式的時機(科學的探討模式應使用於適當的情境);(6)因為科學和技術二者無法各自獨立,二者是平行發展的,所以應該教授有關技術的層面。
  對於大學層次的學程,通識教育則強調類似的目標與特徵,同樣包含三個主要部分(自然--包括科學和數學,社會和人文),廣博的領域與統整的學程,各領域之間並不加以區隔。建議中的大學學程對於三個主要部分幾乎同等重視。
  委員會所建議的這項大學學程在哈佛大學剛開始使用時是試驗性的,自一九四九年,變成永久性的學程。這個學程中有十六個必修科目,其中六個科目是基礎的通識教育課程;三個科目必須在前兩年修習,另外三個則在後兩年修習。每兩年期間,各領域的學程中有一門課為必修,同時有數門課可供選修。供選修的另一些科目則需是強調跨領域的且統整的;例如所開的科學科目中有(1)技術對文明影響及(2)物理的演變,即為強調跨領域又統整的課程。
  〔哈佛報告〕建議:(1)打破各系的界線而講授跨學科的科目;(2)強調思考的技能、溝通的技能,以及價值判斷的能力,而非只是傳統的內容;(3)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分析和使用智謀;(4)如同在幾所學院和大學中施行的科目一樣,考慮開設以個人和社群為觀點的相關課程。這樣的結果雖非創新,確是充滿希望的。有些學院發展非常新的學程,有些學院則發展新的課程,而原學程中其餘的大部分課程則以傳統的學術方式傳授。
  這分建議對大學前的教育之影響較難判斷,其中很多的觀點與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的課程計畫相似,但〔哈佛報告〕中下列三點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較不受重視:(1)強調統整和跨學科;(2)通識教育中強調理化,而非化學和物理;(3)強調思考技能、溝通技能以及價值判斷。〔哈佛報告〕中的許多建議被一九四○、一九五○、一九六○年代的其他團體所引述;而在一九八○及一九九○年代中,有更多的報告提出許多類似於哈佛報告中的建議,包括主要的內容和學程要素,這些在〔哈佛報告〕中都是顯而易見的。多數改進目前教育的建議,均已包括了下列三個重點:(1)教育應有更廣博的學習成效;(2) 在跨領域的情境下學習,同時強調自然、社會和人文;(3)學習並能應用數種探究的模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哈佛報告〕(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