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剽竊或抄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lagiarism
作者: 查天佑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剽竊或抄襲,意指竊用他人的創作,轉變成為自己所創作的作品。創作或作品的範圍包括文字、圖像、電腦程式、音樂、戲劇等,竊用則意謂未取得他人的同意或授權而使用全部或部分的內容,同時也未標示或告知來源。抄襲或剽竊的討論,可能涉及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議題,也可能是違反倫理的議題,且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在闡釋和界定上也可能因為其中的灰色地帶而有程度上的差異。以學界或教育學習場域而言,抄襲或剽竊最常與學術寫作或一般寫作產生連結,而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資訊取用的便捷性增高,更促使抄襲或剽竊行為益加普及,其主要不外乎以下兩種類型的行為:(1)直接使用(複製)他人的文字、語言、圖表,將之作為自己原始的產出作品;(2)引述或改寫他人的觀點或想法(文字、語言、圖表),但未標注引用符號或提供引用出處。除此之外,即便寫作者註明了引用來源或標注引述符號,仍可能因為引用的篇幅程度,被歸類於抄襲行為,例如:大量地引用同一來源出處的作品、或全篇文章幾乎都是利用引述所組成,儘管引述來源是不同的。然在相關行為的判定上,由於所謂的「大量」或「大篇幅」會產生認知上的差異,故往往形成灰色地帶,一如部分定義對抄襲/剽竊採用刻意或無心作為界定時的描述,有時將因而形成判斷上的爭議。為教育資訊使用者瞭解何謂抄襲或剽竊並避免觸犯,在網際網路尚未發展的時期,教育單位已開始注重這項議題,尤其在高等教育的場域中,經常透過不同面向的引導方法,包括提供認知上的資訊、協助資訊使用者學習寫作的方法、教導如何正確的引用文獻,以及利用書目管理軟體作為文獻引用的工具。此外,透過科技的助力,反抄襲軟體也因應而生,可用以比對所呈繳的文章和網頁文字、部分資料庫所收錄文章的相似度和抄襲的比例,對於抄襲行為的警示、偵測和防範,具有某種程度的助益。Ercegovac, Z. (2010). Plagiarism of print and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 Drake (Ed.),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pp.4206-4215). London: Taylor & Francis. 0Council of Writing Program Administrators. (n.d). Defining and avoiding plagiarism: The WPA statement on best practices. Retrieved April 23, 2011, form http://www.wpacouncil.org.
參考資料:
Ercegovac, Z. (2010). Plagiarism of print and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 Drake (Ed.),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pp.4206-4215). London: Taylor & Francis. 0Council of Writing Program Administrators. (n.d). Defining and avoiding plagiarism: The WPA statement on best practices. Retrieved April 23, 2011, form http://www.wpacouncil.org.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剽竊或抄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