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dì zǐ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弟子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 相似詞: | 門生、學生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dì zǐ |
|
解釋:
1.學生、門徒。也用為學生、門徒的自稱。如:「弟子不敏,願奉師訓。」《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 2.為人弟與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窮弟子快走開去!讓我們。」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3.稱佛教、道教的徒眾。亦作為徒眾、信徒的自稱。《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皇甫嵩》:「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西遊記》第三六回:「弟子乃東土大駕下差來,上西天拜活佛求經的。」《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 4.弟弟的兒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 5.古時稱戲劇、歌舞藝人。唐.白居易〈長恨歌〉:「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宋、元時用以稱妓女。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但來兩三遭,不問那廝要錢,他便道:『這弟子敲鏝兒哩!』」《喻世明言.卷四.閒雲菴阮三償冤債》:「菴內尼姑,姓王名守長,他原是個收心的弟子。」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弟子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作者: | 張鍠焜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弟子」指學生。我國從孔子以來即稱學生為弟子,如〔論語.學而〕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漢代創設太學,其學生即名為「博士弟子」。「弟子」一詞的意涵,據唐代孔穎達的解釋,學生對老師自稱為弟子,意謂尊敬老師如同父兄,而自處如其弟或子。孔氏的解釋見於〔禮記正義.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與人言。」一節的註釋。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弟子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名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相反詞: | 【師仔】 |
| 對應華語: | 弟子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弟子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ē-tsú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弟子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