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目的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Aims of Educati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目的論〕為英國新唯實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於一九一六年就任英國數學學會負責人的就職演說文。這篇演說後來輯入以「教育目的論」為書名的論文集,書中收集了懷德海從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八年期間的教育論文共十篇,其各篇名稱為:(1)教育目的;(2)教育的韻律;(3)自由與陶冶的韻律要求;(4)技術教育與科學及文學的關係;(5)古典語文在教育中的地位;(6)數學課程;(7)大學及其功能;(8)思想的組織;(9)一些科學觀念的剖析;(10)空間、時間及相對性。這本論文集主要是探討智育方面的問題。其中以〔教育目的〕及〔教育的韻律〕二篇文章,最具影響力,因為他剴切地指出,由於科學的日漸發展,科學知識間的分門別類,已形成許多專門知識。教育上的通才教育有助於學生所獲知識的整合。另外,他從生活經驗的整體性觀點,批判教育上傳授死觀念(inert ideas)的不當。其次,他強調教育歷程中,任何教育活動都應迎合學生心智發展的階段,才能收到教育的成效。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懷德海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乃是激勵並指導學生作自我發展。針對當時英國教育實施上偏重學習與生活經驗不甚關聯的許多死觀念以應付各項考試,懷德海極力地批判當時英國中小學教育過分重視記憶瑣碎的知識。他主張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是兼備了一般文化及專門知識的人。懷德海所謂的死觀念乃是指學生在教育歷程中,心靈所接受的一些死沉沉的觀念;而這些觀念並不常應用,亦未加以試驗,並未在學生心裡重新加以結合。他對當時英國教育實施上太過呆滯、固定不變,日益走上學究式的教育,提出猛烈的批評。他期望學生所獲致的知識,都要徹底了解。他寧可讓學生學得徹底而少,也不要學生學得多而不甚明瞭。〔教育目的〕一文提到教育的重要旨趣,就是讓學生體驗到自我發現知識的那分喜悅。懷德海對當時教育上忽略了學生有顆主動求知的心靈,甚感不解。〔教育的韻律〕一文則是懷德海論究學生心智發展,大體上是依著三個階段而發展的;每一階段即構成了一個圓周,即浪漫階段(the stage of romance),精確階段(the stage of precision)及通則階段(the stage of generalization)。〔教育的韻律〕一文的涵義即在標明學生所學習的各種科目及其學習的方式,都應該以配合學生心理發展的適當階段為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目的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