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子之學 - 教育百科
世 | |
子 | |
之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世子之學是說帝王培育世子成為優秀的君位繼承人的教育方式。上古唐虞之有天下,皆先選賢能,歷試而後授之以帝位,至夏代始立傳子之法。唯如孟子所說「其子之賢不肖,天也。」故須豫建世子而夙教之以孝友中和之道,以育其德。其方法為依四時之所宜而教於國學,與士為伍,再輔之以師保,藉禮樂以成其德行。此為在封建時代有天下國家者,得以平治之根本大計,故養世子不可不慎。〔禮記.文王世子〕中載:「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春誦夏弦,大師詔之;聲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文中首句「學」為「教」之義,說教世子之法,同時也是教士之法。教學內容中,干戈為武舞較發揚,故用春夏動作之時教,羽籥為文舞較安靜,故於秋冬寒涼時教。又按四時分別教詩、樂、禮、書,各有專人職司,誦習日課與學舞交插舉行,不相妨礙。教學處所「東序」為夏后之學,「瞽宗」為殷學,「上庠」為有虞氏之聲,周立四代之學,即在一處並建四學:辟廱、上庠、東序、瞽宗,皆為大學,異名而同實,辟廱又名成均。 〔文王世子〕又說:「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脩內也;禮,所以脩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君臣父子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前段說教法,本段通言三代之道相同,世子皆可因涵泳禮樂之教而成其德器。至於師、保之教,則在說明未入學之先,直到學成之後,都有教導之官從容涵育其德性。〔文王世子〕又說:「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文義謂世子入大學,與同學之人以年齒為序,不分貴賤,行立進退,學習於先生之前,藉以教導世子父子、君臣、長幼之人倫,三者之道皆得,本於有諸己然後教諸人,則世子之學雖然與士相同,其學習的目的卻多了一項,即是要負起治理國家的責任,為全國人民的模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世子之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