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ā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ān |
解釋:
[名] 1.武器名。用來阻擋刀箭、護衛身軀的盾牌。《書經.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韓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2.參見「天干」條。 3.水畔、岸邊。《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唐.杜甫〈有客〉詩:「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干。」 4.經脫水加工製成的乾燥食品。通「乾」。如:「筍干」、「豆腐干」。 5.成群有關係的人。《紅樓夢》第五九回:「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干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那一干囚犯,初時見獄中寬縱,已自起心越牢。」 6.姓。如晉代有干寶。 7.二一四部首之一。 [動] 1.冒犯、觸犯。如:「干犯」。《左傳.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明.張居正〈請戒諭群臣疏〉:「以朝廷為必可背,以法紀為必可干,則我祖宗憲典甚嚴,朕不敢赦。」 2.求取、營求。《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公羊傳.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 3.強行參預。如:「干涉」、「干預」。《南史.卷二三.列傳.王彧》:「奐子彪凶愚,頗干時政,士人咸切齒。」清.徐珂《清稗類鈔.帝德類.咸豐季年三奸伏誅》:「三奸盤結,同干大政。」 4.相關、有關聯。如:「相干」。《水滸傳》第五二回:「莊客李大救主,誤打死人,非干我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這不干我伯父事,是伯娘不肯認我,拿了我的合同文書,抵死賴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an |
作者: | 劉鳳學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具名。亦稱為盾。武舞舞具之一。也是古代作戰時用以保護身體抵禦兵刃的一種防禦性武器。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有《干舞》,該舞是周代六小舞之一。所用舞具即干。周朝管理樂舞道具的官員叫做「司干」。周之「四夷樂」中稱為「禁」的樂舞,也用干為舞具。漢(西元前206∼西元220)之《育命舞》、宋(西元960∼1279)之《威加四海之舞》皆用干為舞具。〔見《干舞》、《育命舞》〕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a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注音: | ㈠ㄍㄢ ㈡⑴ㄍㄢˋ ⑵ㄏㄢˊ #ㄍㄢ |
正字: | 乾 |
異體字/附錄字內容: |
〔關鍵文獻〕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一表》。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干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