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青年人類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outh Anthropology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對於青年人類學的建立最有貢獻的是奧國的教育家丹尼爾特(Karl Dienelt)。其認為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的〔青年期心理學〕(Psychologie des Jugendalters)一書,於一九二四年出版時,帶來極大的轟動,引起教育學者努力對青年進行研究。丹尼爾特亦受影響而進行青年人類學研究。
  青年人類學是以青年研究為基礎,而青年研究的重點在於:
  1.青年的教育條件:安置在有教育目的、具備教育方法的社會的情境裡,使青年人能受學習的刺激,透過社會關係,從事有意義的活動。
  2.發展與適應並重:發展的課題在於強調人格結構的改變;適應的課題在於強調引導的概念,使青年邁向成熟。
  3.可變性與不可變性:人的本質具有可變性;但人的具體存在是不可變性(即我不可能變為別人,及我的存在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青年的認知是可變性;青年會生長這件事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4.青年文化:青年文化必須尋求與社會文化發生關係,造成青年文化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的成熟。
  青年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為:
  1.青年人類學的基本概念:把青年發展看成是生理與心理方面一系列的改變,是透過內在與外在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
  2.重視青年發展的研究:現代發展概念重視人的態度(或行為)與內在的改變,這種改變與學習有關。青年的發展與社會學者有關。也就是說,青年的發展是社會化與學習過程的並行,社會與文化使青年邁向成熟之途。
  3.確立人的圖像:青年人類學把青年人當成「完整的人」來看。所謂「完整的人」就是具有完整本質的人。青年人類學以「完整的人」為人的圖像,而邁向「完整的人」的目標就是靠學習。在發展即是學習過程的前提下,確認學習是為了人格發展,也是為了精神與文化的發展。
  4.把握青年發展的因素:青年發展有三個重要因素:(1)社會化的因素;(2)環境的因素;(3)教育的因素。青年的本質透過這些因素而發生改變。青年的發展是伴隨他而存在,不但是發展的承擔者,而且也是發展的促進者。
  5.強調青年發展的內涵:發展也是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青年人類學理論認為:發展就是有機體與環境、人與文化、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交互關係。由以上的交互關係分別形成:(1)人性化;(2)文化化;(3)社會化。三者成為青年發展的重要內涵。在青年人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用教育的力量或教育的功能去造就青年,並使青年與環境、文化、社會等三方面發生交互作用。同時,青年教育也在使青年人能人性化、文化化、社會化,其人格能正常的發展,而達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理想。
  青年人類學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青年期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暴風雨時期」,問題最多,有賴青年人類學的學者去研究處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青年人類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