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過知仁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uān guò zhī rén |
解釋:
語本《論語.里仁》:「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謂觀察過失,便知其人仁或不仁。《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聖人說觀過知仁,原不盡在黨字上講,當那進退維谷的時候,便是個練達老成人,也只得如此。」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觀過知仁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觀過知仁出自〔論語‧里仁篇〕「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黨,即是類。譯成白話為:人的過失,在於其屬於某一類時,便有這一類人的缺點;所以只要能夠觀察其人之過失處,就可知道其是仁人與否。 人的行為和品性有關,有優點也有缺點。行為表現優點的為功,表現缺點的不免於過。所以當人表現出過錯的時候,便可從其過錯類型看出他的真性情。〔朱熹集註〕引程子說:「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又引尹氏說:「於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孔子認為並非只有小人才會犯過,君子亦會犯過,兩者之不同在於所犯過錯類型不同而已。孔子在教人觀人之法時,雖教以「觀由察安」,但從此章可以看出,孔子待人之心卻甚能寬恕。「其黨未分之前,可以過決之;其黨既分之後,可以過諒之。」(見程樹德撰〔論語集釋〕)部分注解將「仁」作「人」解,使「觀過知仁」成為「觀過知人」,其義亦通。 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當觀過知仁的對象為學生時,至少具有兩層的意義。首先必須觀察了解學生所犯過錯的類型,從而對學生的性情加以了解,然後給予適性的教育。其次,不可因學生犯了錯就「以過廢人」,而應該以體諒之心來看待學生所犯之過錯,給予改正的機會,連君子都有犯愛厚之錯時,更何況涉世未深正在學習、需要指導的學生呢!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觀過知仁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