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嶺南畫派 - 教育百科
ˇ
ˊ
ˋ
ˋ
  • 漢語拼音 lǐng nán huà pà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ǐng nán huà pài
解釋:
近代中國畫的一個流派。廣東番禺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初師花鳥畫家居廉,後曾赴日進修。其作品多寫中國南方風物,運用傳統技法,融合日本和西洋畫法,重寫生,色彩鮮麗,別創新格,人稱「嶺南畫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嶺南畫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嶺南畫派是清末民初最早提倡國畫改革,在廣東地區所形成的一個繪畫流派。他們主張作畫要有真實感,追求「以形寫神」而神形兼具,雖然認同文人畫的憩暢恣肆,但卻反對不能形似而只事玩弄筆墨趣味的狂怪傾向。因此,嶺南派注重寫生,師法造化,忠於對象的描寫,造型準確,重奔放與精微。又嶺南派既強調繪畫革新,雖重視國畫傳統,然而反對模仿因襲,並積極承傳古人筆墨,發揚東方繪畫精神的同時,亦兼而參酌西洋繪畫的技法,融合傳統與現代,因而形成筆墨豪放而造型準確、色彩明朗而氣氛沉鬱的藝術風格。代表性畫家有蘇六朋、蘇長春、居廉、居巢,以及在二居影響下,號稱「嶺南派三大家」的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
  廣東雖處五嶺之南,但自明清以來,畫風鼎盛,如明代著名畫家林良,擅長水墨寫意花鳥畫,筆墨簡括勁挺,豪縱爽辣,開啟嶺南一帶畫風;宗其法者有高儼、陳瑞,黎簡、李魁繼起,著重描繪廣東山川的特色。清乾隆間,蘇六朋、蘇長春擅畫人物;蘇六朋多取材市井風俗和人民生活,工筆畫端秀精細,減筆畫簡率寫意,深受民眾喜愛;而蘇長春則需繪神仙佛像,有飄然出塵之致,畫法近木刻,筆鋒剛碩,線條頓挫變化,塑造出誇張、奇異而簡率的形象。至清末,廣州被闢為通商口岸,廣東遂成為開風氣之先的地方,很多具創新精神的畫家應運而生,而近代的嶺南畫派也於焉形成。
  嶺南派畫家居巢、居廉兄弟,擅畫花鳥,重視自然寫生,提出「以形寫神」的藝術主張,因而造型準確,線條精嚴,師法惲壽平風格,敷色輕淡,格調清雅雋逸;居廉尤善用沒骨的「撞水」、「撞粉」技法,即在色彩未乾時,注入和水的鉛粉,或丹青、綠粉之屬,形成清新明麗的風格,不讓西洋水彩畫專美,開近代嶺南派的先河。
  號稱「嶺南派三大家」的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同師居氏兄弟,注重寫生,且由於他們相繼赴日學畫,引進西畫技法,在中國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日本和西洋畫法,創造了色彩明亮流放、筆墨淋漓豪邁、暈染沉鬱勻淨的現代嶺南派新風格。三家作品各有特色:劍父求奇,能以渴筆奔放,題材創新之作風,超邁前人;樹人求正,吸取傳統文人畫優點,具清新雋逸的書卷氣;而奇峰恰執中,更以水墨雄渾,構圖新穎,獨步千古。
  嶺南畫派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銳意求新求變,並提倡「藝術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觀念,以及運用西洋繪畫技巧,突破傳統國畫中的虛無,以及扭轉文人畫中追求出世的傾向,塑造新的風格,為國畫現代化開創新境作了良好的示範,並對傳統繪畫的振興和延續,作了卓越的貢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嶺南畫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