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斯特與帕勒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stor and Pollux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五幕的芭蕾歌劇(Ballet Opera)。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作曲,伯納德(Bernard)編劇,編舞者可能是伯隆地(Michel Blondy),1737年10月24日首演於巴黎皇家音樂與舞蹈學院歌劇院。創作劇本的伯納德是位極富聲望的當代詩人,大文豪伏爾泰(Voltair, 1694-1778)曾尊稱他為「高貴的伯納德」(Gentil Bernard)。歌劇描述古老斯巴達國王有意將美麗的蒂萊拉(Telaira)許配給擁有不死身的王子波路克斯(Pollux),波路克斯有位孿生兄弟卡斯特(Castor),卻是位凡人;在得知卡斯特與蒂萊拉兩人相愛,波路克斯決定離開,成全他們。婚禮當日,愛戀卡斯特的鄰國女王菲比(Phoebe)惱羞成怒,率領軍隊攻打進來,卡斯特戰死。第二幕:葬禮上,蒂萊拉答應將丈夫卡斯特讓給情敵菲比,但要求必須先讓卡斯特復活。波路克斯建議向他們的父親萬神之王宙斯(Zeus)懇求,要回卡斯特的性命;接著是段勝利之舞,由運動員與格鬥士表演,一群婦女加入。第三幕宙斯的宮殿。在波路克斯懇求下,宙斯終於答應,但必須一命換一命;神的侍從與優雅之神跳舞,祂提示波路克斯應以擁有不死之身而慶幸,企圖勸阻他替代孿生兄弟卡斯特死亡的念頭,不過他還是執意前去地府。第四幕:在傳信之神梅久利(Mercury)的引導下,來到地府,惡魔們試圖以陰霾及快樂之舞迷惑他,想驅趕他回頭,但是波路克斯不為所惑,見到了卡斯特,設法換取他回返人間,卡斯特卻只願接受一天的恩澤。第五幕:斯巴達王國。卡斯特與蒂萊拉會面,但快樂時光不長……。他決定再次回冥府接受命運,以換回兄弟波路克斯的回返人間;此時宙斯在雲端出現,從極樂淨土帶回波路克斯,祂賦予兩人不死身。天國慶賀犧牲自我的美德,此時歌聲響起,時間之神及行星們一同跳舞,全部的人加入最後的炫耀性舞蹈表演。這是一齣故事完整、戲劇結構完美的悲劇芭蕾歌劇(Tragic Ballet Opera),推出時大為轟動,十八世紀重演無數次,是當時偉大舞星如威崔斯(Gaetano Vestris, 1728-1808)、加竇(Maximilien Gardel, 1741-1787)等,必跳的試煉作品,也是拉摩歌劇芭蕾的登峰之作;由於舞蹈佔的比例極重,預示著舞蹈可能從歌劇中抽離,逐漸發展出獨立的藝術形式;雖然當時該種創作的重點仍放在音樂與抒情詩上,不過「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的理論,在很短的幾年後便出現了,從此舞蹈成了一門獨立自主的藝術,不再依附於歌劇中。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斯特與帕勒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