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同儕壓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er Pressure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同儕壓力」是同儕團體的規範對其組成分子所形成的壓力。由於同儕團體是由年齡相近的人所組成的基本團體(primary group),這種團體組成分子間的信念、嗜好、行為等同質性較高,也因此團體的規範變成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就另一方面來看,這些規範就是同儕壓力的來源,在此壓力下,較容易產生「從眾行為」。
  同儕壓力可說是教學上團體動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因為組成分子之間在同儕壓力不會有從眾行為,也就是教師的要求只要先有人遵守,其他人大都也會在此一壓力下,表現出同樣或類似的行為。因此在教學上可利用同儕壓力,先找比較願意服從的人來做示範,則其他人在壓力下,大致也會跟進。或是將阻力最大者消除,其餘的人也會知難而退。
  同儕壓力的形成與否,與倡導者(教師)的倡導有密切的關係。倡導者必須提出明確的目標,並訂定具體可行的考核辦法,然後找出示範人選,起帶頭作用,其餘的人在同儕壓力下,大致也表現出類似的行為。但同儕壓力同時也會造成分子間的競爭,因為同儕間的條件相類似,誰也不服誰,容易有一比高下的心態。雖然適度的競爭有利於學習,但是過度的競爭將會扭曲人際關係。這也有礙教育目的的達成,所以教師應善用同儕壓力,而不要過度使用。
  在生活輔導方面,同儕關係可說是影響一個人相當重要的指標,尤其在青春期以後,同儕已成為主要的求助對象,其重要性常超過自己的父母和師長。當然這不完全是因同儕壓力才如此,可是許多結夥所做的壞事,卻常是起於同儕壓力。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青少年尚無主見時,同儕的影響力就相當大,所以必須慎選其伙伴。
  同儕壓力本身是中性的,較高的同儕壓力表示團體的凝聚力較高,有較高的向心力,但這並不一定比較好,因為這時其組成分子將失去許多自由,而教育應該留給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所以不應一味的增加同儕壓力。另一方面,同儕壓力也形成其次級文化,其內容也可能有好壞,好的應予以鼓勵,壞的則教師必須介入,予以消除,例如同學間的恐嚇、勒索行為,教師應拔除根源,以維正義。
  教師必須善用同儕壓力。不管是教學上或生活輔導上,同儕壓力是無可避免的,應予以調整到合乎教育的需求,即太鬆散的要加以提升,以利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於嚴厲的表示同質性太高,也有礙教育目標的達成,在同儕壓力的內容上,教師也應適時的介入,並予以導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同儕壓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